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互联网+教育”生态构建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作者: 吴南中 黄治虎 已有0人评论  2018/12/19 14:08:39  加入收藏

所谓生态,指的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其所在的环境。“互联网+教育”的构建及其功效的发挥,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协同和整合内外环境和有效资源,构建为一个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和谐生态。自然生态系统是以能量流动为标志的生态圈,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以数据流动为标志的新型生态圈。

一、“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整体构建具有系统性

“互联网+教育”对外与“互联网+”业态、“互联网+”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对内通过课程与资源、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评价与管理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展现自身变革性的影响,其生态环境的构建理应是系统的:第一,从构成因素而言。“互联网+教育”的生态构建既包括学校生态,也包括校外生态;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网络环境。同时,社会环境是一个子系统,可以延展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都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中得到变化发展,都影响了“互联网+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结构,推动着“互联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从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讲,整个“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以数据为沟通的整体系统,包括了数据的生成、数据的汇聚、数据的消费。“互联网+教育”从内容上讲,是对“互联网+业态”的支撑;从方式上讲,是“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和创新;从结果来讲,“互联网+教育”的成效不仅与教育内部体系的技术手段运用相关,还与外部环境的“大气候”相关,同是内部的“互联网+教育”又是“互联网+业态”的支撑。第三,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托“数据”发生联系。在“互联网+教育”的生态中,“数据”是系统关系的“中介”,比如“数据”通过效果的展示选择经济合理的个性化教学,“数据”通过学习者的适应为学习者形成360度画像,实现准确理解学习者。

二、“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具有多向度性

由于数据对于“人的无线生成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全面、全过程的数据环境塑造,达到相当量之后,各种“相关关系、关联关系、预测能力能得到逐渐显现”,影响到教育整个生存的环境。而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目前的环境下,未来还似乎不可估量,这就注定“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的复杂性:首先,教育内外环境对学习者都产生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工作、学习、生活都发生在互联网上,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可能对学习者的教育参与造成影响,比如对某种运动的喜好影响了课程选修的时间,这就决定了“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第二,“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数字文明”塑造“数字土著”,“互联网+业态”塑造“互联网+公民”,“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塑造作用从行为到形体都呈现其独有的作用力,同时也会作用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第三,“互联网+教育”的影响方式是多样性的。“互联网+教育”内容影响人才输出的形态和对“互联网+业态”的支撑能力;“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等等。有的是直接的影响,有的是间接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互联网+教育”对个体的重塑。

三、“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建构性

人的主动性在改造环境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人积极主动对自然改造的结果。“互联网+教育”的环境有建构性的基本特征:首先,教育主体对教育环境具有自觉选择的倾向,能促使“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改造。教育随着“互联网+”业态的影响深入,从一个“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自带“数字”基因,对使用便利、体验良好、成效显著的“互联网+教育”场域有天然的亲和力,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引入“互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内容和文化构件等,通过这种互动实现与“互联网+”时代的高层级接轨。其次,教育机构自身具有向“互联网+教育”改造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要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实现机构的社会认可和学习者认可,需要积极参与到“互联网+教育”的特色建设上来。这也解释了现代高校对在线学习学分认定的积极性、在线教育资源参与的积极性、基于在线教育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等。再次,“互联网+教育”通过一定的主动作为,可以加快其发展速度。“互联网+教育”思维的改造能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建构中来;“互联网+教育”所需要的体制机制改革,更是能在政治强人和法治环境的相同作用下形成,加速“互联网+教育”阻力的破解。其他相关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和功能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极大的功效,加速“互联网+教育”的形成。

四、“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存在具有价值性

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的认知过程,也是学习者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习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变化,也需要从社会主体环境中去构建适应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心理变化的环境。“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体现了三重价值属性:首先,“互联网+教育”环境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先进性传达了创新思维和求异能力的构建。“互联网+教育”本身是创新的集中反映,是多种新型学习模式和交互方式在“互联网+”的环境中交流和碰撞,学习者对于焦点的讨论、对于资源的整合、对于新方法的应用和团队任务的完成,都在培养创新思维和求异能力。同时,“互联网+教育”降低了创新的成本,社会、学校和相关工作者都能通过开发应用以传达他们的价值理念,同时产生价值影响。其次,“互联网+教育”环境蕴含了师生平等的交互观,为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打下了心理基础。“互联网+教育”的环境构建,重塑了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中,教师并不是唯一的权威知识通道,而是学习能力的辅助建构者、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者、学习任务的组织者和集中讨论的引导者。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易容”“潜伏”等天然属性,学习者更容易以真性情来参与学习,这为师生平等交互塑造很好的基础。再次,教育者通过“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塑造了与“互联网+”生活世界融合的环境,学习者能更好适应“互联网+”业态。“互联网+教育”的直接价值就是适应“互联网+”业态,为“互联网+”业态培养人才。“互联网+教育”通过学习途径的改变、学习内容的改变和学习评价的改变,使之更加适应“互联网+”业态发展的要求,塑造与“互联网+”业态无限交融的“视域空间”,学习者知识、技能和能力更加接近“互联网+”业态的需求,满足了“互联网+”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根本的教育诉求。

五、“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存在形态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互联网+教育”蕴含了创新、民主、开放等特性,体现在通道的多元化、内容的环境适应性、过程的创新性和评价的多样性以及与此适应的机制体制构建,这些特征蕴含了“互联网+教育”生态的统一性特征,是“互联网+教育”从平衡状态向不平衡状态转化和交互的基本动因:在平衡状态,各个要素之间保持共生关系,具有统一的协同性和内在的一致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人口的变化,产生了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通过开放接入新的要素,产生了价值冲突,原有的平衡被破坏,需要在统一性的追求中寻求新的平衡,实现新要素的融入和旧要素的摒弃。同时,这种统一性蕴含了多样性:从范围上讲“互联网+教育”生态具有全球形态、国家形态、区域形态和学校形态;从层次上讲“互联网+教育”生态具有初级形态、中级形态、高级形态;从过程来看“互联网+教育”具有螺旋发展的动态性,是不断追求更高平衡的过程。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