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冯卫东: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冯卫东 已有0人评论  2018/5/7 10:54:05  加入收藏

怎样的课堂才是美的?师生、生生言来语往,热烈融洽;课堂结构起承转合,圆润流畅;目标达成一马平川,无遮无挡;通体感觉轻松舒坦,愉悦亢奋……这些又似乎可以进一步归结为——“行云流水一般”。

这多美妙啊!师生浸润其中多么和谐,高效、优质教学境界手到擒来,多么酣畅淋漓,一切都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剥开表层往里看,先前的胜景有可能变成幻象而坍塌下来:行云流水、势不可遏的课会是深度学习的课吗?会是“一个都不能少”的课吗?会是让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先学会,然后懂迁移、可应用、善创新)的课吗?会是镌入灵魂、能带得走的课吗?此时,你理应为之警醒。

1.行云流水的课大多是“三表”的课

行云流水指课上得很顺畅,要风有风,要雨得雨。而这往往是花拳绣腿,或如银样镴枪头。郭元祥教授倡导深度教学,他批评一些课是表面、表层和表演性教学。

1.表面指弄虚作假;

2.表层指教学不触及深层与本质,浮光掠影;

3.表演指追求好看,花里胡哨。有“一表”则常伴有“两表”或“三表”,它们都有虚、假、浮、瞒等特征。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可能是“预演”过的,因而是“伪课堂”。

一些观摩课上,有的执教者先在不同班级多次上同一内容,这尚且说得过去;有的则在即将开课的班先自己“鼓捣”一番,把问题抛出来,并给出答案,或者让学生提前准备“精彩答案”,正式上课时,师生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听过一则有关公开课的笑话,说老师前一天和学生讲,明天提问时,你们懂就举右手,不懂就举左手。第二天,老师一提问,台下小手林立,老师只挑举右手的学生作答,结果当然是弹无虚发。这样的课潜藏一种危机,认知上的危机倒在其次,学生品德修为上的危机才最堪忧。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可能只是部分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更多学生被边缘化,或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不道德的课堂。

有些老师提的问题不能使学生产生必要的思维张力,学生能很轻松、容易地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提取一些信息。一位外国专家也听了这样一堂司空见惯的“好课”,他很疑惑:“既然教师提的问题学生都懂,还有什么必要上这节课?”是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为学生设置障碍的课堂又怎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弹性和思想韧劲,养成他们良好而坚强的精神品格?

行云流水的课堂还有可能是教师一己才情的尽情展现,是他一个人的“知识叙事”。

几年前听一位青年女物理教师上“物态变化”复习课,老师一讲到底,表达流畅,板书整齐,板书最后成了本节内容“眉清目秀”的思维导图;学生跟着应和,不时齐声发言。在场有物理同行给予“行云流水”的好评。我却不敢苟同:复习课目的不全是加深记忆,还要能适当突破先前的认知,有所提升;即便从旧知“回炉”角度看,学生亦非都积极卷入,都渐温(温习)渐暖,其中肯定有南郭先生,这样的学生一多,再有气势的应和也成就不了一曲真学的课堂协奏。何不让学生做整理知识的主体,教师只在关键处、紧要处、疑难处“点穴”?

一位教育行政领导说,一些课上得线条流畅,老师讲得精彩,学生积极踊跃、回答正确,仔细研究却发现,实质是教师控制下表面有点热闹的传统课。他认为,太过流畅的课堂肯定失真、有假,因为课堂通常是复杂的。是的,看似简单的课堂却有许多复杂之处,而行云流水实则是对“复杂教学”的简单化乃至专制化(或者说“柔性暴力式”)的处理。

2.有思维深度的课必然不太顺

理想的课堂境界是文质皆美,内外兼修,好看也中用。如果做不到,则当舍好看而取中用。

怎样的课才中用?思维的水平——心智活动的有无、多少和深浅是最重要的标准。大致可以讲,思维运作得好的课即好课,是真学的课;完全可以说,未能激活思维或思维状态不佳的课一定不是好课,不是真学的课。几乎所有行云流水的课都好看不中用,问题就出在思维这一课堂要素上。

来看一则集中体现行云流水课堂综合征的典型课例。

洋思中学的刘金玉老师几年前在杭州听一位特级教师上《特殊的葬礼》。面对评委的一致好评,他向执教者问了三个问题:第一,您认为这堂课上得顺吗?第二,您认为一堂课是顺好,还是不顺好?第三,您认为这堂课为什么会这么顺?执教者犹豫一番后说,不顺才好,过顺了,课的味道就不浓了,内涵就不深了,教与学的质就浅了。此后,刘老师直言该课过顺的原因。比如,学生充分预习;回答问题的显然都是优秀学生;对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给足提示和铺垫;甚或通过投影,予以圆满回答……

刘老师确实点到了痛处,这几点又无不关乎思维,无不是在思维上出了问题:充分预习,熟悉文本,提问并未超越已知范围较远,应答自然无须动脑;优秀学生不必跃身,答案唾手可得,后进生本可“跳摘”,而又未得机会,思维无由展开。思维不在场,“为思维而教”的(语文)课堂,灵魂又安在?

思维是学习的灵魂、教学的心脏,各科皆然。有效思维活动让学习由表入里,有思维深度的课必然不太顺。(太)不顺的课也必须反思,这往往由于教师没有吃透两头(学生与教材)。太顺的课值得警惕,不太顺的课也许才是真正的好课。

有顺有不顺,在顺的时候或地方,学生思维涌动,对话踊跃,课堂流程推进速度当然可以较快;在不顺的时候或地方,学生苦思冥想,纠结焦灼,教学行进自然需放缓。在波动之中,学生既能体会胜任学习的欣悦,从而信心倍增;也会品悟战胜困难的艰辛,从而意志弥坚。不太顺的课堂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悄然成长,不断拔节。

也许有人问,顺与不顺是否可以分施于优秀学生或后进学生?

是的。一般情况下,一堂课或一些环节让所有学生都顺利过关或受阻出局,都非好事,就像一张学业水平测试卷,让所有考生都得高分或低分,它的信度、效度将很低,考试因而失去意义。好的课堂,要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齐步前进或削峰填谷都不是理想状态。顺与不顺在不同对象之间穿插、变化,能使课堂中人的各种因素得以激活、整合、放大、协调,进而演绎出抑扬顿挫、捭阖有度的课堂变奏。

又不是的。我们也不宜让优秀学生顺风顺水,了无所碍,就像不宜让后进生一路坎坷,难见曙光一样。优秀学生也应有不顺时,要不然,他学习或接受的不过是已会的东西,课堂至多为他提供了一方展示的平台、一些表现的机会。优秀学生需要大坡度台阶甚至陡一些的崖壁考验精神,需要有困境逆袭助其日益耐挫,不断走强。教师可为其分配一些高于同伴的学习内容,让他略有“不能承受之重”的感觉。至于后进生,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一些问题或环节中体验顺利的快乐,但也不要一味降低他们面前的横杆,总是抛去若干几无思维空间和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这很可能限制甚至降低他们的心智高度,使其领受另一种习得性无助。后进生必然客观地遭遇更多不顺,教师要努力助其化解;还要有意识地为其设计若干道坎,倒逼他们渐渐走出低谷,走向优秀。

3.让学习自然而不太流畅地发生

“行云流水”是许多专家评课时偏好而高频出现的褒义词,意思是顺得很。这个成语出自苏轼的《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此看来,其本义是,自自然然发生、有行有止、顺逆伴生、少有人为之痕、有为有不为等。而人们通常所谓“行云流水”的课恰恰相反,它不自然、有矫饰、太人为、无“静止”、少“逆袭”,违背学生认知等方面很多规律,如有进有退、有高有低、迂回反复、螺旋上升等。有必要回到“行云流水”的本义,让学习像山里涧、谷中溪、岩上流一样,“自然而不太流畅”地发生。如此的“行云流水”,才走向了教学的本真。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