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高书国:党的教育方针百年演进的战略逻辑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作者: 高书国 已有0人评论  2022/1/4 19:45:30  加入收藏

三、党的教育方针演进的人民逻辑

人民逻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通过教育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求人民解放、实现共同富裕所体现出的教育目标性。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教育方针同样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思想、人民的意志、人民的立场。人民逻辑是党的宗旨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体现。

1、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初心

转变旧中国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工农群众为主体,提高教育参与程度,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导内容。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中华民族新文化及新教育的构想,“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人民逻辑是中国教育的初心,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初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更加明确地提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并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新中国教育工作目标。在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演进过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

2.为人民服务深刻地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开放进程中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就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逻辑。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在国家规划与政策层面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命题,要在未来建立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扫除文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致力的教育发展长期战略目标。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扫盲工作,为了人民扫盲,扫盲为了人民,扫盲成果由人民共享。据统计,从1949年到201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8亿人之多,全体人民特别是工农阶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战略转变,人民群体真实地享受到了扫除文盲所带来的文化提升、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等切实利益。

简言之,教育发展成果始终惠及人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使命、发展任务、工作职责和最终目标,高度契合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更高层级上体现了中国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性。

3.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战略主题

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战略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

概括而言,以教育的人民性为切入点来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方针,将党性与人民性紧密结合、完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体现和践行党的宗旨,实现更加公平、更富质量的教育。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