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 作者: 李旭 已有0人评论 2022/1/3 20:06:35 加入收藏
作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强国和设计强国,芬兰不仅拥有国际一流的艺术和创意产业,而且形成了美学涵养与各领域社会生活有机相融的文化氛围,是全球公认的最具创新力和幸福感的国家之一。这除了得益于良好的社会及市场环境外,亦与其卓越的美育工作密不可分。
在芬兰,美育通常被称为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通识教育范畴。但其作为必修科目,与学术课程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芬兰早期的艺术教育是作为选修科目嵌入在公共教育系统之中的,不仅占比相对较小,而且整体上处于边缘化状态。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整个 80 年代,伴随着大规模的学校改革运动,一批艺术学校(art school)在各地蓬勃兴起并得到市政当局的大力支持,艺术教育才逐步从散碎的、断续的样态向有目的的、连贯的教育模式转型。基础艺术教育(basic education of art)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为了规范管理和保障相关主体权益,芬兰教育与文化部于 1992 年制订了专门的《基础艺术教育法》(Act on Basic Education in Arts,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订),对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目的、提供者、课程、评价、教师、学生、经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随后,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社区多位一体的广泛支持下,芬兰的基础艺术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不仅为培养高水平专门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提高年轻一代的创新及审美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芬兰艺术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
芬兰《基础艺术教育法》规定,基础艺术教育是面向不同艺术领域为儿童和年轻人分层次提供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会表达自我,并为寻求艺术领域的相关职业或高等教育做好准备。从整体来看,芬兰基础艺术教育主要贯穿着五大核心理念。
一是坚持平等性,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在芬兰,每个学生都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权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在艺术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应为此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有获得高质量艺术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二是尊重多元性,主张以兴趣为前提开展多领域、个性化的艺术教育。芬兰的艺术教育涉及众多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其教育目的并不一定是要培养专职艺术家,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视角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无论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是否会从事专门的艺术工作,也无论其艺术技能水平如何,学校都会鼓励每一位学生在感兴趣的艺术领域开展学习,并会依据其能力基础和学习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适切的、个性化的支持与帮助。相应的艺术教育评价也以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为宗旨,特别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三是倡导全人性,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整体人格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芬兰,艺术教育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视为对个体一生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芬兰国家教育局强调,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动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关教育机构应注重鼓励学生感悟艺术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艺术,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应用或创造对其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在相关理念指导下,芬兰艺术教育远远超越了学习和掌握一门技艺或技能的狭隘范畴,而是具有以艺术为媒介或载体,促进个体自我意识、思维逻辑、观察判断、情感表达、创新创意等内在素养得到整体建构与发展的丰富内涵。
四是强调目标性,主张艺术教育应具有目标导向和系统规划。这里的目标主要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芬兰教育部门认为,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且具有内在规律性,需要在分层分类的目标要求下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并遵循多元融通、循序渐进等原则持续、连贯地推进。为此,芬兰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便将艺术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并为其制订了包含不同层级的统一教学大纲,从而一改以往相对零散、随意的 教学状态,有力推动了芬兰艺术教育规模化、体系化的快速优质发展。
五是注重开放性。这一方面主张艺术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即艺术教育并不一定局限在固定场所,而是可以深植于教室、校园、社区、博物馆、美术馆等各个场所环境。另一方面,主张艺术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尽管芬兰艺术教育具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但在学校和课堂层面,具体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则由学校和教师决定,其中关于艺术活动的主题等内容更是日益注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芬兰教育主管部门相信,开放的教学制度与环境不仅有利于学校和教师依据学生情况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育,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目标。
国家大纲:以灵活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目标
艺术教育是芬兰国家核心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局于 2002 年为此专门制订了《基础艺术教育国家教学大纲课程基础》(简称《国家大纲》),并于 2005 年、2017 年两次修订。最新版于 2018 年 8 月开始实施,其范围扩展至建筑、视觉艺术、手工艺、传媒艺术、音乐、文学艺术、马戏艺术、舞蹈、戏剧九大艺术 领域,涵盖对各领域不同层次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内容的具体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大纲》在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人需要与能力水平、本土艺术与文化传统、国内外艺术发展趋势以及教育机构的独特性质与运营环境,同时特别注重征询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体的意见。国家教育局认为,这种合作拟定课程的方式,有助于在获得各方认可与支持的前提下更好促进艺术教育获得成功。
《国家大纲》作为芬兰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框架,提供了一系列具有统一性的规定,同时明确指出各教育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及学生情况对艺术课程的学习模块、目标、内容、学习时间、教学方式、必要的支持措施、评价程序等进行自主、灵活的个性化设定,并强调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应放在学生身上。这不仅彰显着芬兰以人为本、平等对待并珍视每一个孩子的传统教育理念,而且体现着芬兰政府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一以贯之的信任与尊重,为其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包容、有序的发展环境。
教学模式:互动基础上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自 2016 年秋季,芬兰中小学开始全面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其改革的重点与亮点之一便是在教学大纲中新增了“基于现象的学习”。作为一种致力于促进科目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新型跨学科学习模式,其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学生与多学科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期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思考某一历史或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多元识读、学会学习、社会交往、信息技术等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改革理念也深深渗透到芬兰艺术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
依据最新版的《国家大纲》,芬兰基础艺术教育主要以跨学科联合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两大模式组织实施。前者旨在使学生获得艺术领域的基本技能,后者旨在使学生对这些基本技能有更加深入的掌握和应用,两者呈现出从低到高逐层推进的连续性教育过程。芬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在艺术教育中都普遍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只是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艺术主题、 校本特色的教学组织样态。
下文以芬兰乔基赫米尔学校(School of Jokihelmen)为例,说明芬兰中小学是怎样开展艺术教育的。乔基赫米尔学校开设了视觉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课程。在视觉艺术领域,该校依据《国家大纲》的规定制订了包含跨学科联合教学和主题式教学在内的课程体系(见表 1)。其中,跨学科联合教学在一至五年级开展,共计 300 个学时,主要目标是鼓励并支持学生视觉表达素养的发展、个体艺术关系的形成及身份认同的建立等;其课程体系由五大模块组成,具体课程顺序及教学内容由教师自行决定;相关学习成果通常以完整的“作品”呈现,包括绘画、雕塑、图形设计、与自然或社区环境相融合的艺术品等多种形式。主题式教学在完成跨学科联合教学任务之后开展,每周一次课程,持续三年时间,共计 200 个学时,主要教学目标是深化和扩大学生在跨学科联合教学期间所培养的视觉思维与相关艺术表达能力;其课程内容是开放式的,由教师自行决定,但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水平、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等影响因素;如有必要,也可在课堂教学之外辅之以周末学习、暑期课程、修业旅行、展览参观等教学形式。
芬兰艺术教育的五大特点
结合芬兰其他学校的诸多案例不难发现,芬兰艺术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五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注重长周期的主题式教学。随着近年来“现象教学”的兴起,围绕特定问题的主题式艺术教育模式备受推崇。主题的设置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可以由校方、教师、学生共同商议决定。与我国艺术类课程常常一学期内变换多种学习主题不同,芬兰艺术教育更加倡导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里开展专一主题的学习,并集中精力完成一项作品。这个周期大多从一、两个月到一个学年不等,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艺术感知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 对自己有意义的艺术创作。
二是注重跨学科学习。芬兰艺术教育主张突破学科界限,加强跨学科的学习与互动,这有利于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艺术的价值以及艺术与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芬兰库奥皮奥学校(Kuopion kansalaisopiston)的手工艺课程大纲即明确指出,该科目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手工艺品视为一种多学科现象,并激励学生从中发展受益终生的工艺、文化和设计爱好。学生不仅要在观察、体验、创造中学会使用各种材料、技术和工具,而且要学会反思手工艺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为此,教师十分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环境和文化的多样性,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引导学生从生态、审美、伦理等视角思考手工艺品的生产、消费等过程。例如,在以“非洲”为主题的手工艺教学中,学生不仅会尝试采用多种材料、以不同技艺方式制作具有非洲特色的工艺品,而且还会广泛学习和讨论非洲的社会、文化、历史等知识,并从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三是注重学习中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既指向学生之间,也指向师生之间。新的《国家大纲》鼓励在互动关系中开展艺术教育,学生不仅要在小组或团队学习中锻炼自我表达能力,而且要注意倾听他人的讨论与反馈,并从中不断加强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学生亦享有自主选择艺术领域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互动性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同时也体现在学习评价中。当前芬兰的艺术教育评价主要由学生自我评价和伙伴评价组成,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在自己设定的目标基础上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相应的评价体系将持续性的反馈、鼓励和引导贯穿在整个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为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
四是注重艺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芬兰的艺术教育十分强调应用性与可持续性,注重其与生活和大自然的有机融合。学校和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利用从大自然中采集的天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从生活和自然中获取艺术灵感,而且鼓励学生将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对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为此,芬兰的学校不仅广泛倡导户外学习,而且注重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与生活间实际关系的机会与平 台。例如,在一些建筑艺术课程中,学校会邀请建筑专家或从事建筑设计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分享其真实的工作内容与体验,帮助学生们了解建筑艺术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课程结束后,家长常常会和学生共同搭建建筑空间或模型。此外,教师还会引导学生从中探寻自己未来可能感兴趣的职业选择。
五是注重以作品为导向进行艺术创作。在芬兰跨越长周期的主题式艺术教学中,创造一份自己想要表达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作品可以以任何材质、任何形式呈现,但一般不鼓励模仿,而是鼓励学生在深入了解某一艺术领域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意。芬兰国家教育局认为,只有建立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创造艺术作品,才是富有动力和生命力的。而这一作品创作过程,也是学生深化艺术理解、提高艺术涵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会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探索、创作空间和随时随处的指导帮助。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为其提供多渠道的平台与机会。许多学校校园或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完成,各种各样的学生艺术作品遍布其中,一些学校还会为此设置专门空间。例如科洛撒里中学便在庆祝芬兰共和国建国百年之际,为学生设置了专门的“临时画廊”,用于陈列其为描绘芬兰历史上重要事件而创作的各类作品。此外,学校还会单独或联合社区、企业等组织为学生创办音乐会、戏剧表演、舞蹈表演等提供场地及赞助等。
(作者:李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