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作者: 高书国 已有0人评论 2022/1/4 19:45:30 加入收藏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并通过了建党百年来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和本质特征分析,教育的百年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为谁培养人”“为什么办教育”等重大教育命题的征程,也是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再到理论自信的百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科学把握教育问题的党性与人民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未来性,立足国家使命,确定教育战略,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阶段教育的使命与服务对象问题,解决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课题。
一、党的教育方针演进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历程中,党的教育方针以时间为节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体现出的自身演进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党的教育方针的确立,是一个逐步探索、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过程,适应并服务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核心引领作用,并逐步演进成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核心思想。
1.1921—1949年: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为谁培养人”的初步探索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进行了长期而艰苦卓绝的积极探索。这一时期,党的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唤醒民众、培养干部、打赢战争。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乡村中涌出来”。
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学校是红色教育的根脉与雏形,在培养革命干部以及探索人才培养方式上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根据地建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以培养革命干部、实现革命斗争胜利为目标,并于1932年春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重点培养军队高级干部和高级专业人才。1933年3月,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这是一所党校性质的学校,重点培养高级干部和白区工作人员。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为任务。同年,中央教育干部学校成立,培养根据地文教干部和教师。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不仅创办各类学校,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教育总方针”的战略问题。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在此方针引导下,革命根据地教育呈现崭新的风貌。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教育工作目标集中于取得战争的胜利。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是调动一切力量打赢战争。毛泽东强调,“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8年,毛泽东指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培养能打仗、打得赢的人,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核心所在。
政治性、国防性、人民性和普及性是这一时期教育的突出特点。在这一时期,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干部,内容包括党、政、军、师范、医药、艺术、农技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庞大的抗战教育体系。自1937年至1939年短短两年时间,陕北公学培养了6000多名有政治觉悟和军事斗争知识的抗战干部。1941年1月,作为军事学院前身的八路军军政学院成立,成为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的高级军政干部学校。1941年9月,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斗争经验的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创办了一批高等院校,主要是专科或相当于专科以上的学校,包括学院、公学、大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正规大学的初步探索。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如徐特立、成仿吾等一批革命教育家,对建立中国新型教育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是在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仍开始着手免费教育制度设计。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提出要“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实行干部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将“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提上边区发展日程,把眼光放在“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之上。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建设新中国,因此教育工作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着眼于培养为国家建设而奉献的优秀人才。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强调:“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1949年4月,在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宣布:“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及其他一切公益事业。”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教育发展、人民利益和国家建设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谋略。
2.1949—1977年: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为谁培养人”的实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中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从未来国家发展战略视角指出,要“ 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1954年,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比较早地将美育作为人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
《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第一次正式、完整且权威性的表述,在党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方针发展演进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国试图突破已有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力图探索一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开展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
3.1977—2011年: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谁培养人”的理论创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教育率先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政治需要和教育理念。1983年,邓小平更加鲜明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面向世界的教育现代化方向。
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进一步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根本要求。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也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1998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阐明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方针理念。
2006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逻辑集中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上。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到新境界、新水平
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和人才培养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培养什么人”问题上的理论创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坚持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养起来,“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