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创新教育网 作者: 成浩 已有0人评论 2024/12/25 19:23:19 加入收藏
把体制作为牵动德育落地的“牛鼻子”,是有充分依据的。
实践研究表明,主题班会感悟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是实现德育在校园落地在课堂生根的最佳途径。目前,这一途径由四年前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的九山初中探出路子,逐步成为临朐县中小学德育落地的群体行动,进而拓展到潍坊市,以致吸引了国内众多试图走出德育困境,让立德树人成为实实在在教育实践行动的有志之士的参与。
然而,德育实践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这“不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校长拍板想做班会育人课程建构,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学校领导干部谁领着做合适?
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行吗?按说是行的,但育人课程是跨部门跨学科整合而成的,里面有很多的教学业务内容是在业务副校长的管辖范围。管德育的不能管业务,这分得很清楚。
学校的德育主任能管吗?上司德育副校长都没有权限管理的事,德育主任不可能使上劲儿。
科研干部能管吗?多年来学校科研一般是做教学科研而不是教育科研。德育研究属于教育科研,不在教学科研范畴。再说,科研部门按职级最多是学校中层,像德育落地这种要校长主帅亲为的事,科研干部管理级别够不上。
在无人适合领头进行德育实践的情况下,学校只能临时指派某人负责此事。结果学校项目负责人的头等大事是协调各部门领导之间的关系,理得顺的一般都费尽了口舌,更有的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把关系搞顺。于是德育实践步步受阻,难以落地。
学校的管理体制是这样,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那里也是一样。业务、德育、基教、科研、团队、督导,部门设置也是条块分割,各行其事。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无论让哪个部门去主导德育,都会有插足别家的领地之嫌,触及到别人的领导权益。谁管都心有余悸,左右为难,无能为力。
体制不适应的问题其实折射的就是德育在学校和教育部门主要领导哪里是什么地位的问题。有的学校副手请示如何推进德育实践的问题,正职领导说,你看着办吧。有的教育部门某业务口负责人请示局领导要不带领学校做德育落地的事,局领导的指示是,让学校自己做吧。有这样的人来领导教育,不只是可笑,而是教育的可悲。
本文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单位主要领导重视德育而通过变革体制以促进德育落地的问题,对以上把德育让别人“看着办”的某些人和事在此没有多议的价值。
我们的德育实践是通过班会育人课程的建构而得以成为现实行动的。班会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课程内容与教育实践方式,涉及党团队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学校文化环境,家校协同育人,学生安全,身心健康,等等,还需要有相应的教科研运行机制和督导评估相配合。也就是说,班会育人课程是育人的焦点,育人是个多维合一的整体,牵动的是学校的全环境全方位的育人资源,是跨部门跨学科跨学段的整合行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实践在现有的教育管理机构设置条件下,没人能起管理的主导作用。
等和靠,肯定是不行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已经耽搁了很多年了。要改,体制这个关键是绕不开的。绕不开那就改,改的思路就是跳出现有教育体制条块分割的怪圈,建立与德育实践落地相应适应的新的管理、研究与实践运行机制。
这让我想到了二十年前,我在地方教育局做教科室主任时的一段工作经历。教科室是副股级单位,设在教研室。不知何故,教科室主任不能参加教研室副主任们参加的主任办公会,一些教育科研范畴的东西也无权过问。我想对学校缺内涵少特色的现状有所改变,就建议教育局设立教育发展研究室。局领导采纳了这一建议,以红头文件下发,并要求学校也成立学校发展研究室,由我以教育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具体负责相关工作。机构到位了,关系理顺了,工作好做了,成效出来了。几年下来,县内很多学校成了远近闻名的教育特色“风景校”。2008年6月25至27日,中国教育报以连续三个专版报道了我所在县的《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成果经验,引起了教育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由此看来,如果要做具有统领性、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要是原有管理体制不适应,那就要变革它,使之趋于协调和谐。此方面,以下两个校例值得研究和效仿。
平原县第四中学,在校长的主导下成立学校“全环境育人研修室”,将学校全方位的育人因素分解为班会育人、随笔育人、学科育人、德育活动育人、文化环境育人、家校协同育人六个维度,学校各分管副校长、主任各管一个专题,由校科研负责人统领协调运行。没有闲人,没有闲话,人人、时时、处处都在想和做育人的事,学校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交融共生的育人共同体,取得了育人启智的双赢成果。
临朐第二实验小学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德育实践管理办法摸索之后,在学校建立德育落地教育研究中心,各部门协同配合班会育人课程的建构与实践工作,带来学生教师、教学教育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全国德育实践教育联盟的成立,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对现有教育体制内德育实践难以推进而进行的机制变革的产物。目前联盟成立了十多个专业委员会,几十位从教育一线走出来的热心德育又有研究专长的专家委员走到一起,力促德育落地,不少地方已经取得了德育实践的突破。接下来,为让联盟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正筹备在联盟内成立德育实践教育研究院,研究院内根据各专题实践与研究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让各专业委员居有所属,能有所用,凝心聚力,各扬其长,立己达人。研究中心内设若干个专题研修室,由在相关领域有专业建树的领军人物领衔组团展开专题深度实践与研究。为把德育实践落地于地方和学校,联盟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如果地方教育部门有纳入需求,联盟就将研究机构设置在体制内。机构的主导权在当地教育部门,联盟协助工作,负责专业跟进指导与服务。联盟研究机构如在体制外单设,组织运行工作由机构负责,并积极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做好德育实践研究方面的工作。日前,江西赣州红色基因课程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德育实践研究中心已开始在当地展开工作。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首”都不在,这算办的什么教育?
德育落地,时不我待。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