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联盟 >> 全国学校德育联盟 >> 浏览文章

生态教育的坚守与创新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闫志玮 已有0人评论  2016/12/3 11:22:47  加入收藏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 闫志玮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创建于1954年,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子弟小学。目前,学校一校两址,现有44个教学班,1700多名学生,近百名教职员工。多年来,学校以优质的办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曾被授予海淀区第一批“素质教育优质校”、北京市特色最具影响力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一、生态教育的由来

  早在1997年,太平路小学就成为了全国第一所“手拉手•地球村学校”。“承前”方能“启后”。2014年,值建校60年之际,学校汇聚各方智慧,淬炼“太小”精神:回访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梳理学校发展脉络,探析学校文化特质;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讨论,厘清办学思路,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正是这样真诚的愿望和强烈的使命感,推动学校不断明晰与检视发展定位与方向:一所学校到底能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从他踏进校园的那一刻到离开,直至未来的人生发展,“太小”究竟会在他成长的路上烙下怎样的印记?是知识、是能力、是态度、是习惯、抑或是某种精神、气质、情怀、内涵。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思考下,“生态教育”应运而生,“让生命和谐生长”成为每一个“太小”人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既与国家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又与历经岁月砥砺的“太小”精神相融合。于是,站在学校发展的新节点,我们开启了生态教育创新与探索。

  生态教育关注的是“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我们以为:“爱”是万物存在最深沉的给予。因此,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爱的种子,并扎根在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才是和谐之本。生态教育内涵丰富,它不仅具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还具有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价值。学校将生态文明特色教育与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相融合,从三个层面进行尝试,即: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自律意识与超越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健全人格。

  二、生态教育的长效机制

  为了使生态教育入脑入心,成为全员努力践行的行为准则,学校在教师培训、学科课堂、学生评价以及家校合作等工作中,融入生态教育内容,探索了多种模式的生态教育机制。

  互动式的教师培训机制。我们坚信有了教师的“精神成长”,学生的生命成长才有了鲜活的榜样和充满激情的引领。因此在规划队伍发展时,我校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组织开展了互动式培训活动。《生态文明与养成教育》主题培训,使老师们对生态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温度”---我这二十年》主题培训,向老师们传递了关注生命成长,构建师生和谐氛围的理念;《美丽的教育》主题培训,使老师们感受到教育就是呵护心灵的成长,每一个学生都像一颗种子等待浇灌。一次次互动、研讨使老师们对生态教育的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坚定了践行生态教育理念、实施特色教育的决心。

  浸润式的学科教育机制。各学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时刻感到生态教育的魅力。例如: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涉及自然、生命主题的文章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自然与生命的神奇,通过词句鉴赏、景色描写等帮助学生树立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数学课上老师们将资源循环、高效回收、零排放等知识设计到应用题教学中,让沉闷、枯燥的数字焕发生命与活力。科学课上老师将不同年级与生态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将生命、气象等教学内容赋予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种子的萌发”解剖种子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圈中的植物生存环境的兴趣,“天气形成的原因”在感受云和雾形成、变换的同时,学生以“北京的雾霾天气”为小课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并向全校和周边社区发了“保护家园、绿色出行”的环保倡议。

  童趣式的学生评价机制。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构建《各年段德育目标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学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了各年段养成教育目标,以“阳光豆豆”星级评价手册为载体,将养成教育目标细化为评价内容,从九个方面进行评价,每周、每月、每学期阶段评价起到督促养成、内化习惯的目的。多元评价已经成为调动学生自觉践行的动力。

  融合式的家校联动机制。为了使生态教育发挥影响力,起到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效力,学校拓宽育人途径,整合家长资源,建立了融合式家校联动机制,通过组建班级、校级家教委员会,聘任家长作为校外德育辅导员,号召家长参与学校的生态教育活动。“闲置图书义卖”、“废旧物品回收”、“清理草坪花坛”、“减少烟花炮竹宣传”等一系列的家校生态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的特色教育真正进入了家庭,起到了影响和带动社会的效果。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