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 作者: 李宾 已有0人评论 2018/10/31 14:26:53 加入收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新样态
视频观看密码:2018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6986 KB 下载次数: 次] |
点击下载文件:为儿童创造完整的生活世界--南京农业大学实小李宾.zip |
一、课程背景
这是一个直抵内心的教育之问: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儿童?一个存储“知识”的人体硬盘,还是一个基于“知识”,行于“经验”,成于“全面发展”的幸福完整的生命?我们认为,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
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纸上谈兵》这个历史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告诉我们: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学校在近几年的思考中越来越认识到,人类认知世界,既包括知识学习,也有经验学习,这是两个世界的学习,都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课程体系中,经验课程是缺失的。长期以来“知识即课程”的课程观念在我国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课程只有知识课程,或者叫学科课程。这种专门化的学术性课程,通过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分门别类的知识。学生既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又不知道这些知识用到什么地方去,很难将书本知识与当下的生活建立联系。这种缺乏情境化甚至去情境化的学习,带来以下问题:
(1)对所学概念缺乏必要的经验支撑,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2)去情境化的课堂学习,导致概念理解肤浅。
(3)所学内容对学生意义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4)学科间脱节,学生没有整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所学非所用,学生能力锻炼不足,尤其是创造能力。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首次提出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想弥补重知识,轻经验教育现状的不足。可是,该课程只有一份《指南》,教师实施该课程缺乏必要的支撑和指导。而且,因为长期受学科课程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执行既定的教学内容,缺乏课程开发和研究意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起来有现实困难。
2016年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可以看出,除了传统教育重视的文化基础之外,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特性也是未来学生生存发展的关键能力。
国家课程需要校本化地实施,需要校本化地“补白”,现有教学中普遍对儿童经验世界的关注不足,学校有必要在知识与儿童经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有形的桥梁,帮助儿童从自己的经验世界走向核心素养地提升。
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改造,形成了“小学生的全经验学习”,立足于儿童的经验世界,让儿童在事件当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从而让学习活起来,让发展生动起来。通过覆盖儿童经验世界的综合性探究实践学习,为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起“桥梁”。“全经验”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发的。
二、课程的核心价值
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这是教育中最具典型的命题,也是涉及教育本质的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儿童的整个生活都是学习过程,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课外的各种活动,或者回到家里的生活,都是在学习。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问题之一就在于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 把儿童定格在书本世界之中,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起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育人为本的基础教育只有真正走入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把儿童培养成社会生活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学校对“全经验”课程的意义有以下的思考:
(一)课程内涵
“经验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我们现在的课堂给了孩子关于做某些“事件”的“知识”,却不能给他真实的“实践的感受”。我们除了要从学科逻辑的角度去建构学科课程,也要给孩子们面对真实世界的学习机会,这种课程,叫作经验课程,也可以叫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这样的经验课程,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问题、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的:“教学过程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