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顾泠沅 已有0人评论 2016/10/22 16:36:32 加入收藏
1990年3000学生能力倾向类型的地域分布:从教育均衡发展角度看,青浦地区少量现金典型与巨大落后面并存的局面已经改变,过去所谓点与面、城镇与乡村的差距明显缩小。但学生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在17年发生了变化。
3.掌握学习的实验
目标明确之后,如何“掌握”成为关键,中国教学常常体现一种“为学生的掌握而教”的特征。这里所说的掌握其实是不断从牢靠的起点往前走,在这里,控制论中的反馈(结果达成的、形成过程的)原理值得关注。
《学记》教学相长的反馈模式
英国教育官员说,你们是为了学生的掌握而教的。这就是我们的奥秘。
布卢姆的掌握是从牢靠的基础上往前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教育部派专家团到上海市来总结经验。
海派文化的数学课堂,海派就是无派的,就是不光听一派的说法。好的我就留下来,第三句话,这个目标学习,最要紧的是在老师,需要强而有力的教研,不讲空话的教研,还有教师的逐渐成长。
为了学生的掌握而教,这里的“掌握”就是不断地在牢靠的基础上往前走。
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样也是教师的发展过程。
当初,我做了一个深度实验:
一是实施反馈的时间间隔(重及时,尤其是当堂即日);二是反馈的内容与性质(重形成性,目标→姿势→结果,失去“涨势反馈”会患“运动共济失调”的毛病);三是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内部:向结果学习,外部:奖赏与惩罚);四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五是个别反馈与班集体反馈;六是情意与认知的叠加效应;七是反馈与尝试的两因子实验等。
(1)情意与认知叠加效应的实验:
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批改联系,运用鼓励性话语,让学生形成适的期望目标等措施,具有促进知识学习的效应。师生情感缺乏沟通以及教师期待的丧失是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相当重要的原因;而教师对学生的适当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倾注,常常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实”“活”相济的两因子实验
尝试——提高阅读、思维能力
反馈——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但会影响后续学习。
刘佛年教授认为:这比“掌握学习”更加合理。
其实,就是把创造力,做到活而不虚。
4.三点想法
(1)目标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互联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学生收获
改变原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的线性模式,中间过程就要连着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师的引导过程,学生出现疑难老师怎样处理等,这是目标教学引发的必然的评价变革。
(2)关于深度学习的时代诉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两类课程思潮的互补与逐渐融合成为趋势。由于探索学习、专题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其目标可操作性的局限度更大,往往难有统一的可掌握的目标。
从基础教育重基础的特点出发,可否考虑新分类中的:
“分析”突出非常贵问题的解决;
“评价”重在学生自评正确、好差的能力;“创造”则是以做人、做事、做学习中独立思考为基本要求。
主要看重:学科思想的把握、活动经验的积累、社会责任的提高。
(3)目标的普适性与个性化
教育走向个性化是有一重大趋势,以往教育(一刀切、流水线)不鼓励发展个性是个失误,廓清个性的本来面貌是研究全部教育问题的基底。成人个性差异就是承认人的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个别化学习。这可能导致突破。
儿童发展存在着共性——那是普适性的目标
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差异——那是个性化的目标
学生学习的个别化、不同学校的个性化、培养对象的社会化
送给大家:
目标明确的教育工作者:迷惑不挡其行,艰辛不弃其爱!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