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顾泠沅 已有0人评论 2016/10/22 16:36:32 加入收藏
(2)目标与反馈
“拨乱反正”之后,紧接着提出了“普九”任务,“差生”尾大不掉,调查其成因:
学生:某个小问题→问题积累→脱节→自信力降低
教师:不予重视→未及时补漏→成见→期待丧失
到这个时候,老师就没法补救了,差学生就完了。
我在乡下一个学校调查的时候,我住了一个礼拜,差生很少,几乎没有,就是常规做的好,我问他你的经验到底在哪里?她说,我有个脾气就是问题不要过夜,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好,不让问题过夜。我宁可晚上晚点,也要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今天的问题,明天上课我就知道了,如果是个别孩子的问题,我就个别化当面指导。这倒是很好的经验,我是数学系毕业的,我不会总结。这就是一本练习本的经验。这就是有目标的即时的反馈。
布卢姆:你们有这么精彩的教学经验,其实就不用我来讲(掌握学习)的这些原理了。
当时我不想出名,结果就被传成了,“你们有了顾泠沅,就不用我讲了!”所以说,中国人不要捧着自己的金饭碗,向别人要饭!
后来,布卢姆邀请我去美国共同研究目标教学。我当时有个狭隘的民族主义,我想我的青浦还没有解决好,我怎么能去美国呢!
2.目标分类检讨
(1)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一向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几乎构成了全部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早期的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1956年布卢姆主编的《教育目标学分类》
数学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的助手威尔逊把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原则引入数学学科,从两个维度考虑,出现了“双向细目”的雏形:
内容维度:数学、代数、几何
学习行为水平维度:计算
2001年安德森等《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的两维框架:
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
认知过程维度:记忆(原“知识”中的动词成分)、理解(原为“领会”)、应用、分析(不再区分“分析”、“综合”)
问题讨论:
①该分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显示出的理论价值已为大家公认。但随后也曾迭遭疑议,户要集中在:第一,目标可操作性的限度问题;第二,目标的“僵化”,可能性;第三,目标的顺序性问题等。
从顺序性角度说,主要是之连续性与层次性方面的漏洞,比如分析与综合,善分析的常常会综合,能综合的一定有分析水平,他们处于相同的认知水平上。
②能否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实证分析?有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因素分析法。在大量外线行为所表征的教学目标中析取其内隐的主要因素。
(2)两次目标分析
①第一次(1989-1990),3000个样本,得到公共因素负荷矩阵
分测试的项目为记忆为主、理解为主、评判为主、方差
知识、计算、
三个因素占总方差的比例分别为
测试变量在两因素平面上的矢量表示:
综合与分析,尽管测试难度差别较大,但还是属于同一思维水平;运用与领会看来也可以合并;计算与知识,在当时强调记住课本内容前提下,也可以合并为同一目标。
三水平分类:记忆、说明性理解、探究性理解。曾经作为上海市课改的重要内容。
②第二次(2007年),4349样本。
若干修订:“知识”改为了
认知目标水平测试17年前后比较:
操作与了解层面的水平大幅度提高;领会水平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但探究水平,即分析和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尚无明显提升,应成为今后课堂和教学改革要着力突破的重要内容。
课改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