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变迁规律与基本特点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周洪宇 刘佳 已有0人评论  2019/5/9 17:11:21  加入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直是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各个时期的基础教育改革也由此应运而生。生产力越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越强烈,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就越显著。

为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基础教育便很快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和重建。以课程改革为例,1950年至1952年期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等教学计划及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教学大纲,逐步确立起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排上补充了一些现代的科学知识内容,科学性得到提高,力图体现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进展。1952年制定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就明确要求,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物理研究和应用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反映在课程上,突出了对中小学工农业劳动生产教育的重视。例如,《1957—1958学年度小学计划表》规定在农村小学(包括大中城市郊区和小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增设1课时的“劳动常识”课;《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实数表》规定在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组织学生开展教学生产参观,并在初中、高中各年级增设实习科。尽管文件规定,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暂缓开设上述课程,但此阶段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调整的大方向还是以服务工业化建设、经济发展为取向的。到20世纪80、9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中国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教育愈发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在课程标准上,突出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3年发布《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引发了世界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标准正在逐渐被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核心素养所取代。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见》发布,开启了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准的新世纪课程改革。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强化以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素养的国家政策表述,该《意见》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基本框架,充分反映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三)基础教育的变迁孕育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服务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一般认为,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和行为范式等与人类精神相关的活动及其产品的有关方面,包括“文化观念及其相关的文化模式”,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是教育的基础,为教育提供着内容和资源;文化的持续发展也不断丰富、更新着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与手段。基础教育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是孕育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带有特定的文化印记,并通过培养人的活动实现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斗争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文化革命的一部分”。袁世凯之流,虽然身子已进入民国,但头脑还在封建时代。在基础教育上,仍然大搞封建的忠君尊孔一套,旧礼教、旧思想阴魂不散。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现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文化思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这个生力军“以新的装束和武器”,领导着“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并“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从形式到思想(文字等),向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孕育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基础教育也呈现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帝反封建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基础教育语言文字工具的变革上。得益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对白话文、“切音”、“简字”和新文学的提倡与推动,1918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1920年1月明令全国各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文体,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文教科书一律废止,改成语文体。中学各科教科书也都逐渐用语文体改编,一些文学作品甚至成为学校的国语教材和课外读物。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言文一致”,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工具,扫清了儿童在阅读上的障碍,使其更容易读音识字,有利于教育的启蒙和普及。从更深层次来说,以语言文字工具的现代化变革为载体,基础教育所承载和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向以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意识,重视儿童的价值与尊严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价值观转型,实现了文化的重建。这一时期,由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等人创作的一批具有反帝反封建和科学民主思想的白话文诗歌、文章、小说等,对基础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文化教育仍然保持着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根本性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念保持着一致性,但又因时代变迁、政治经济变革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更加重视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倡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全体国民公德”的培养等方面。例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教育“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青年一代”,“发展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功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中小学教育开始强调用“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共产主义道德和劳动态度、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迈入21世纪后,面对全球化不断深入,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繁荣兴盛,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和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适应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成为中小学课程方案修订、教材编写、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通过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