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杨东平:学校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出好丈夫和好妻子

来源:不详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8/17 10:47:42  加入收藏

今天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缺了什么?

今天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缺了什么?缺了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缺乏公民素质、公民责任、公民能力的养成。

在低层次上,为什么中国游客在国外不受待见,被批评很多?是因为我们基础文明的养成不行,有些人随地扔东西,不排队,大声喧哗,在地铁吃东西,甚至随地便溺。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现在的愤青特别多,不会用脑子思考,极易被煽动,到大街上打砸中国人的财产,还号称是在“抗日”。

这几年经常传来美国的顶尖大学拒绝中国高考状元的消息,为什么?人家说得很清楚,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不要考试机器。如果你在高中从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服务,没有领导与组织能力,没有服务社会的公益精神,这种人我们不需要。

不仅如此,当前教育的变质和异化还出现一种新的特征,就是钱理群老师说的: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他们所作所为基本都是对个人的投资,都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标。

清华大学的少年作家蒋方舟,当时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今年读大三。她在去年清华百年校庆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博文,这里是一些片段:

清华,愤青少,领导多,表现出来的都是高屋建瓴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模样。北大清华的学子一路都是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成熟了,自然也是要沿着同一轨迹,而不能跌落到食物链的底端。于是,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在这种功利主义的环境中,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只关心个人利益、口是心非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在今天开展公民教育是一个很现实很有意义的目标。

为什么许多中国孩子不太成功?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着一句话,叫作“认识你自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

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各国无不把个性发展列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1989年《法国教育指导法》第一条规定,每个人所享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要得到保证,使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个人进入社会和职业生活以及行使公民的权利。

2003年3月,日本政府以“培养开拓21世纪具有宽阔胸怀和坚定信念的日本国民”为宗旨,提出今后教育将致力于五个目标的实现,居于首位的就是“培养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自立人才”。

强调个性发展,是源于教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个体差异。人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表现在性格、兴趣、学科性向、智力等很多方面。

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在一种假说上的,就是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可以任人塑造,任人改变。但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推崇的是相反的理论:每一个儿童当他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发现这个特殊的、特定的自我。

如同我们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黄瓜、茄子都改造成为向日葵,而是使黄瓜成为好黄瓜,茄子成为好茄子。

这也是中西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的家长、老师总是说,提防你的短板。可是,教育不是灌水。美国老师说,最重要的是发现并强化孩子最粗的“神经”,努力使之发展得更好,做最好的自己。他们关注的不是短板,是长板。

其实,古今中外优秀的人才都是个性突出的,在某一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专长,而且往往都是“偏科”的。在我们的教育中,总是求全责备,要求学生样样优秀,各门功课全优,这本身就违反了教育的逻辑。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成功,追求成功;但是,通往成功的通道究竟是什么?

乔布斯的回答:“成就一番事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许多中国孩子不太成功了,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声音,没有属于自己特别的爱好,没有自己特别想做的事。

很多高中生考大学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大学毕业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干吗,接着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了,还是感觉一片茫然。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也是对人生最大的悲哀。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论

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严重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展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年了,仍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张皮”,素质教育成为唱歌跳舞、装点应试教育的“美丽的花边”?素质教育为什么难以实行,我们的理论是不是出了问题?

的确,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它是20世纪90年代一线教师为抵御应试教育提出的一个工作性的口号,本身缺乏理论内涵和构建;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说不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1999 年国务院的将素质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两个能力,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素质教育怎么能没有人格养成、培养公民这样的内涵呢?

因此,矫治应试教育弊病,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我的回答是:应当从素质教育走向生活教育,建立“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目前,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经常出现“生活教育”这个概念,包括云南提出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但是,有些学校将生活教育理解为生活常识、生活能力的教育。这跟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刚才讲到,陶行知根据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在20 世纪20 年代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民族的、现代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哲学,它是涵盖教育基本问题的顶层理论,不是叫儿童生活自理,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当然也包含这个。

应试教育的哲学基础是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教育与生活脱离、学校与社会脱离、书本与实际相脱离,两耳不闻窗外事,考试至上、分数至上。

以人为本、儿童中心的教育必然是生活本位的。生活教育的哲学,就是要改变这一切,要重新建立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有的地方叫“为18岁做准备”。

18岁以后,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有多种多样发展的可能性。他有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走多远,谁也不知道。教育就是要为他的人生奠基。

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这么一个概念,操作方式就是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这当然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考试,而是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适切性,是一种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有用的教育。

我想讲几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好的教育、有用的教育、生活教育。

厦门大学毕业的张芳,她创办的“五齐职业教育学校”在厦门市岛内外拥有20个教学点,她的目标就是帮助流水线上的女工改变人生,帮助她们成为“文员”,就是办公室的文职人员。收费也不低,3000块钱一期。她提供一些职业教育的内容,学会打字和使用办公软件等。

但是,后来她意识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不是这些,是什么?是干净整洁,善解人意,勤快认真,做事有条理,办公桌、抽屉都整理得干干净净,等等。办公室文员最需要是这些基本素质,至于其他的技能可以在工作中慢慢培养。

她的这个哲学改变了很多女工的命运,培养她们阅读、学习的习惯,开阔视野,提升气质。这与我们所讲的职业教育不太一样,但它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来的。

吉林省的抚松县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县,没有好的教育资源,难以在高考上与别人竞争。他们在寻找这么一个农村学校,怎么为学生提供能够走向未来的人生。

他们实践生活教育的理念,教育目标是“为18 岁做准备”,“当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的教育”。

具体的做法是以阅读促进教育改善,通过乡土化的有根的教育,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公民意识。将那些缺乏良好习惯、行为粗野的农村孩子培养成“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心灵美雅之人”,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人际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等。这些才是农村孩子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这是对教育的一种非常到位、非常深刻的理解。面对未来,最重要的还是人自身的发展。你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具有适应能力的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