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志勇博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08/3/28 21:18:26 加入收藏
进入世纪之交以来,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先后实施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和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1.5亿学生和780万个贫困家庭受益;高中阶段对90%的职业教育在校生进行了资助,高等教育在校生20%的学生受到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另外,还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启动了免费师范教育。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重视民生、服务民生的“亮点”之一,成为每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年也不例外,教育公平再次成为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
其实,教育公平不仅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更指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所享受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的公平。其中,教育质量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事实上,随着我国各个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正日益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在这里,教育质量公平的实现有“三个基点”:
一、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不是片面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由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在不少地方日益严重地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常常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不考科目不开,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德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受到极大削弱,以至于一些高中校长认为,每天让学生跑步二三十分钟,都感到这个时间浪费得心痛。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全面的教育。对于目前的这种教育,人民群众既满意,又不满意。
满意的是什么?满意的是,这种教育满足了或者说迎合了社会各界老百姓对子女升学的需求;不满意的是什么?不满意的是在这种教育中,孩子的发展是片面的,是不适应社会对人的教育需求的。
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说: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上个好大学?从家庭这个角度讲,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是无可指责的,是正当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民群众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知识,能够在让孩子上个好学校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尚的道德,有良好的习惯,有健康的体魄,有优雅的个性,……难道这不是事实吗?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正视老百姓的这种教育需求,有什么理由把全面完整的教育办成片面的应试教育?没有,没有任何理由!
让学校教育回到党的教育方针,回到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这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这义,这是教育质量公平的起点。
二、素质教育是差异教育,不是统一教育
不能不承认,人的资源禀赋是存在着先天差异的。从本质上说,理想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先天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
学过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像现在学校采取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对教育普及的需求,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教育的机会,于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扩大了规模,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矛盾和挑战,就是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控制班额、减少教师的统一讲授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施小先生制、采取小组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在开设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尽量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组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大弊端之一,就是中小学教育的统一性过强,而差异性不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打破统一的国家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地方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种价值诉求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在遵守国家教育方针,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通过学校课程和个别化教育,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教育不同于当下的应试教育,一切以服务于学生的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不关注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
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教育越统一,教育的公平度越低,教育越多样,教育的公平度越高。素质教育是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应学生潜质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
总之,让人人享受适合其资源禀赋的教育,是最具人性光辉煌的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淘汰教育
我一直认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让一部分人满意,让一部分人不满意。因为人民这个概念历来是一个集合概念。可是,我们现实的教育呢?不能不说当下的不少教育到处弥漫着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的思潮,以至于有些地方甚至到了“好学生人见人爱,差学生人见人烦”的地方。对于这种现象,我曾经在一篇博文中谈到:现在,不少地方的高中教育是一种什么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残缺不全的精英教育;是一种扭曲了的教人出人头地的功利教育……这种教育哪里有一点平民教育的味道?哪里有“有教无类”的影子。君不见,为什么在一级、一级应试教育的台阶上倒下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的干脆离开学校,从此不愿再坐到书桌旁;有的虽然还坐在教室里,却已沦落为陪太子读书一族;有的一天天过的实在聊无兴趣,不得不通过各种违反学校规定的异常行为去“反抗”这当下的教育……
说到底,现在的教育,有不少变成了淘汰教育,教育的功能似乎就是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梯上,通过所谓的考试,将一批批学生淘汰掉。这种教育公平吗?这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
素质教育与此相反,它所追求的是成功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所谓成功教育,就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素质教育是彻底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是真正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差异教育、成功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