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本质

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顾明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7/13 12:13:02  加入收藏

导读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发布了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要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份报告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定位,即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核心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7月7日,《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所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定位,探索教育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本土化表达。

研讨会上,顾明远先生以“三个时代 三个报告”为题,做了一次生动而精彩的主题报告。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70年中发表了很多报告,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只有三个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三个报告,标志了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于1972年发表,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概念。

1974年,我作为教育顾问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虽然参加了这次会议,但那时因为文革思维和对《学会生存》内容的不了解,我们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会上,我们把联合国作为一个和资本主义斗争的地方,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反对跨国公司,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一无所知。资本主义国家因工人大量失业的问题提出发展成人教育,也就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对于成人教育,我们比较了解,但只是把它简单理解为没有学历的成人接受教育。澳大利亚代表问我中国怎么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我却说中国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没有失业。

直到1976年,看了《学会生存》这本书,我明白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终身教育,就是在社会生产不断变革的时候,教育要为每个人在他所需要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终身教育开始与职业教育相联系,但到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应该涉及每个人的每个阶段,所有的教育都应该纳入到终身教育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核子、电子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诞生于1946年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有半个房间那么大,四万个电子管。战后,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民间,在五六十年代迅速发展。

在发展过程当中,科学技术把人类代入了学习化社会,人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变革与社会变迁。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演变而演变的,所以科学技术使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

报告从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这个报告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化社会。这两个基本概念影响了我们教育。

中国对终身教育的认识晚了30年,虽然1976年已经有了相关中文书籍的出版,而且我也写过一些文章介绍终身教育,但在中国的正式文件里,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