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来源:《物理与工程》 作者: 朱邦芬 已有0人评论  2017/7/8 21:44:12  加入收藏

我国学生杰出人才比较稀缺,学得很差的人相对也较少。这种传授知识“均值高、标准差小”的现象,与教育中的“大一统”和“一刀切”模式密切相关。

教育“一刀切”是把双刃剑:统一的标准使得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比较扎实的基础教育,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趋同式教育既造成许多学生负担较重,又十分不利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育部门目前“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在传授知识方面是降低均值,减小“均方差”;而在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上基本无所作为,在科学素质培养和人的诚信教育上还有所倒退。某种程度上是在背道而驰。

我国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创新不足的问题,也与国民缺乏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关。缺乏科学精神,中国将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朱邦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两个凸显问题:一是学校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即朝野均关心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另一是我国中小学生(甚至一部分幼儿园娃娃)负担太重。

对此,我们的教育部门采取了很多针对性措施。对于培养一流人才,教育部门推出了各种英才培养计划、自主招生措施;而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其基本思路则是精简学生所要学习课程的内容、降低课程要求、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等等。

本文将不涉及一流人才培养问题,而集中讨论教育部门所采取的减负措施,以及它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影响。

自从1988年原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文件颁布以来,将近30年间,教育领导部门推出了许多减负的举措,如中学的文理分科、严禁各种节假日补课、实施中学各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直到最近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

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以为,降低了课程课业要求之后,学生会有较多的时间去全面发展,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事实:随着学校授课内容中很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一降再降、招生考试越来越简单、平均分数越来越高,我国中小学生的负担至今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更重。

中小学生负担更重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

1、提前“加负”。

学生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愈演愈烈、愈来愈早。从进入重点高中的竞争演变到进入名牌初中的竞争,再提早到进入好小学的出招,甚至到优质幼儿园的报考,“学区房”的天价记录一再刷新,便是一个佐证。

2、学生每天实际花在学习上的总时间没有减少,尽管课内学时有所降低。

随着很多学校明令禁止补课,不留或少留作业,众多培训机构和中介公司纷纷介入教育行业。这不但导致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的增加和学生学习负担的增加,而且使得社会阶层更加提早固化。

3、随着课程难度和挑战度的下降,随着高考的区分度缩小而对创造性较强的学生不利,学生高分获得的路径更加依赖于学生的细心、记忆力和勤奋程度,为此学生大量时间耗费在“刷题”上,即反复做各种类型的模拟性试题直至熟练,更多的“死记硬背”。

特别是高三整整一年的复习和模拟考试,使得不少真心喜欢科学、有天分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都消磨殆尽,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到大学生、研究生,甚至研究人员,这对我国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现在,到了我们必须对“减负”教育政策作一番回顾、分析和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包括它的长处和短处。

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钱颖一教授和我曾多次探讨过中国教育问题。

杨先生多次指出,中国教育对于70-80分的学生比较合适,对于90分以上的学生不合适。对于60分以下的学生是否合适?杨先生没有说,依我看来,也不太合适,学得太累了自信心又很受打击,也许比美国放羊式教育稍好一点。

钱教授在演讲中用两个均值、两个标准差的统计学术语来评价中国教育。他指出,中国教育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均值”比较高而“标准差”小;而在人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则呈现“均值低”和“标准差大”的特点。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