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顾明远:教育六大弊端或失误

来源:不详 作者: 顾明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7/2 8:08:38  加入收藏

3.轻视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

我国教育制度设计上一个很大的缺陷是轻视职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学制是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当时我们学习苏联的教育,专门建立了职业教育的体系。

但是“文革”把农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说成是教育不平等,是对工农阶级的歧视,将其一律都砍掉,只留下普通中学,而且缩短学制至四年。这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毁灭性的破坏。

“文革”以后,虽然教育秩序逐渐恢复,但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没有被重视。

20 世纪80 年代建立了一批职业中学,是为一批考不上普通中学的学生准备的,且专门技术的含量极低。因而在人们心目中,职业中学低人一等,整个职业教育的名声也被毁坏。

特别是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后,提出要重点发展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再一次萎缩。

直到21 世纪初,“技工荒”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们才感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缺失。

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经过这几年努力,才使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比例得以优化,才扭转了职业技术教育衰退的局面。

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布以后,政府加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采取免收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杂费,给其提供生活补贴,职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吸引青少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但是,职业技术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仍然不高,广大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普通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读书。

因此,千军万马挤向高考(精品课)独木桥的局面并未改变。

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设计和优惠政策,再加上传统文化重学术轻技术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使得教育的恶性竞争依然是教育的顽症。

4.学校发展不均衡

当前大家诟病最多的是重点学校的建立。

长期以来,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造成学校发展的不均衡。

教育的激烈竞争,原因是追求重点学校,以便能顺利地考上大学。因此,取消重点学校的呼声由来已久。

30 多年来,政府对重点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使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了择校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小学升初中要经过考试。这造成了考试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曾明令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采用电脑派位方式。但是重点学校仍然以各种竞赛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于是奥数班、英语(精品课)班、艺术特长班应运而生,使得考试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

《教育规划纲要》已明令禁止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重点学校是长期形成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难以消失。

这就是教育竞争的根源。

现在各地政府也都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只有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才能缓解由于教育竞争带来的种种问题。

5.正确的评价制度的缺失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太单一,只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全面评价,但除考试成绩之外,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等都没有刚性指标。于是大家追求的只有考试成绩。

新的评价考试方案提出:小学升初中一律不考试,中学要实施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实施,恐怕还需认真细致研究,做到公平公正。

我国的考试制度长期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美国大学的录取过程既体现了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又体现了学生的选择权。

但这种办法在我国行得通吗?

首先,我国高校招生只凭一纸成绩,无需别的要求;其次,我国中学生没有养成自主选择的能力;再次,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申请书的撰写、校友的面试都可能弄虚作假,不能令人相信。

高中评价考试改革相关文件已经出台,但目前来看,改变还不显现出来。

6.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现代教育是一百多年前从西方搬过来的,首先是学习日本。

清朝末年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都是源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德国搬过来的。因此,我国的现代教育一开始就打上了传统教育学派的烙印。

虽然1922年改用美国的学制,而且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鼻祖杜威1919-1921年在中国讲学两年有余,竭力宣传他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主张,但没有动摇我国传统教育的传统。

因为传统教育比较适合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并具有科举文化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以前,对我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是苏联教育。

1949年以后,我国确立了“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凯洛夫教育学的体系实际上没有摆脱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它强调的是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影响到今天。

客观地说,凯洛夫教育学还是企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的,它强调学生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其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造性、批判性。

1951年我到苏联学习教育专业,当时我们用的教材并非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也没有那么教条。

1956年回国以后,我发现国内学界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研究得十分精细,教材也完全照搬它的体系。这使我感到非常惊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和经验,重新重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0
0
关键字:教育 弊端 失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