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顾明远:为素质教育正名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作者: 顾晚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5/5 16:05:57  加入收藏

(五)教师专业化问题

在教育发展史上,随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教师也就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但是教师并不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高度专业化。长期以来,凡有知识,愿意当老师的都能成为教师。真正提出教师专业化问题,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另外,对于在其负责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要求教师具有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教育专业化才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是由于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我国也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的时候提出来的,比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建议晚了30多年。

其实早在1989年5月我就写过一篇小文章,刊登在《瞭望》杂志上,题目叫《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在80年代大家都在高喊尊重教师的时候,我提出了教师要成为不可替代的职业,也即要专业化。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我参加了这三个标准制定的全过程。三个标准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十六字的指导思想和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个维度,大约六十条具体要求(各级教师要求不同),很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三个标准的颁布,使得我国教师专业化有了法规的要求。

(六)严格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和证书注册制度

为保持教师教育的开放性,我们就应该制定非师范类院校进入教师教育的办法。非师范类院校开展教师教育,需要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审查其是否具有培养教师的资质,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习基地等条件。

必须严格地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和证书注册制度。坚持教师教育开放性,并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当教师。即使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也应该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其中要数德国对教师资格的要求最严格。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德国在21世纪初相继出台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2Q04)和《各州通用的对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要求》(2008)。这两个标准描述了师范生在毕业时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态全面覆盖了教育科学、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三个教师教育学科领域。

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制度虽然设计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级各类教师资格,但在各级各类教师内部缺乏更为细致的划分。而韩国1978年颁布的《教师资格审定法》就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种类从资格等级上分为预备教师(准教师)、2级正教师、1级正教师,从资格内容上分为中小学各科目教师、图书管理员、技术教师、保健教师、营养教师。如此细致的专业等级划分,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教师的专业质量,另一方面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阶梯。当然,这涉及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的问题。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岗位设置应更为多元专业,分别设置从学科教学到图书管理、心理咨询、营养保健等多方面的岗位,以确保获得以上教师资格证的优质教师有岗可聘,有志可为。

我最担心的是教师资格注册制度走过场。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经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现在许多教师都持有这个证书,但结果是走了过场。这次如果再走过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就没有希望了,基础教育必然会受到极大损害。

(七)实施免费师范生的历史意义

2007年3月,温家宝在十届五次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在部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他说:“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

早在2006年8月温家宝在基础教育座谈会上就说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消息传出来以后,社会上就议论纷纷。一些人对这项重大举措还心存疑虑。我认为,首先需要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项举措对我国教育发展,甚至对国家的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次要在制度上精心设计,使这项重大的举措取得预期的效果。

至于有人说,市场经济不应该再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吸引优秀青年上师范,我认为这项举措与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政府的一项政策举措,是政府对教育的导向。

(八)师德教师之魂

教师出现失德行为,有的是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有的是对教师的神圣职业缺乏认识;有的是缺乏教书育人的能力,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有的是由于名利驱动,知法不依。关于师德教育,社会呼声很高,但不应停留在口头呼吁上,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首先,要把好教师入职关,师德缺失者不能当教师。其次,要让每个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次,要改进教师教育,把师德教育纳入到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树立师范生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最后,要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的良好风气;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等等。

(九)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儿童有如嫩芽,碰伤了就不易生长。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注意呵护他。要了解儿童的想法。老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和长效性。所谓示范性,就是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向老师学习。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眼里,被学生模仿。有时老师不经意的、无心的一句话,恰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他就会记住一辈子。鼓励的话会记住一辈子,批评的话也会记住一辈子。所以老师的言行要慎之又慎。

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学生不是一潭静止的水,他的内心汹涌澎湃,有时平静,有时激动。教师对学生要察言观色,发现学生的细微的变化,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如果你问毕业生成才以后还记得教师怎么教育你的,回答的往往不是你教给他什么知识,怎么上课,而是某一次细节,或者在他遇到困难时你帮助了他,或者在他犯错误时你怎么教育他。因此,我想对教师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十)终身学习

现在常常听到教师讲到“职业倦怠”这个词。过去我不太理解,什么叫“职业倦怠”,后来听有些校长解释,原来有这样两种情况:一般年青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觉得上课已经得心应手,不是什么难事,就觉得工作平平淡淡,不知道怎么更上一层楼;有些教师,评上了特级教师,认为到顶了,缺乏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出现一种“高原现象”。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有了高度的认识和热情就会不断去钻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就要有奉献精神、有求真的精神、有创新的精神。要创新,就要学习。因此,我曾经说过:“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范。不仅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甚至与教师职业无关的知识,教理科的老师不妨学点文学艺术;教文科的老师不妨读点科普作品,以便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提高了,不仅自己的生活品位提高了,而且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教育的真谛。

上面讲了许多问题和个人的看法。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全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政府官员、用人单位、媒体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的困境。

最后我再次申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就是我的教育信条。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