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顾明远:为素质教育正名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作者: 顾晚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5/5 16:05:57  加入收藏

三、教师是关键

(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育规划纲要》在保障措施中第一章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实,教师队伍建设不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虽然自信息技术发达以后学校消亡论、教师消亡论不绝于耳,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教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是任何机器代替不了的。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不过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知识,人人都可以当教师,何须学什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更奇怪的是,有些办师范的反而看不起师范教育,要把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看齐,把我国的师范教育弄得四不像。此话后面再谈。|

(二)我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我国师范教育制度与教师制度是同时向西方学来的。第一+师范学校是1897年盛宣怀建立南洋公学时首设的师范院。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师范馆,即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之肇始。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目的是想通过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的参与来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质量。这种变化就是师范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

同时,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师范教育的概念和体系已经落后,它只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不包括在职培训,应该使用教师教育的概念和体系,把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同时学界认为,我国教师的学历要求太低,特别是中师毕业,其文化科学知识还不及普通高中毕业生,要求提高教师学历的呼声很高。于是师范教育的一场变革就开始了。变革的内容如下:

一是名称的变化:由师范教育变为教师教育。

二是师范教育由自成体系的封闭型向所有高等学校都能培养教师的开放型的转变。

三是相应学历的要求,师范院校由三级师范(中师、师专、师院师大)变为二级师范,取消中师。小学教师由师专或师院师大培养。

四是把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结合起来,实行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这种变革使我国一千多所中师消亡,有的升格为师专,绝大部分改为普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消亡,教育学院有的改为师范学院,有的与师范学院合并,有的转型为其他高等学校。

(三)师范教育改革的得与失

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一大批中师被撤销;二是为了体现师范教育的开放性,不再强调师范教育的单独体系;三是为了体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许多地方教育学院合并到师专或师范学院,教师的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

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事实为据。过去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虽然接受普通文化教育的水平较差,但是他们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中师在中考期间提前招生,严格挑选,在中师通过严格的师范教育的训练,掌握了较好的教育小学儿童的知识和技能。现在一线的许多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校长都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

我国师范教育转型的目的不明确,科学论证不够,条件准备不足,与提高师资质量的要求背道而驰。应该说,我也是教师教育转型的鼓吹者。现在看来,我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深入,考虑我国的国情不够。过去我曾经主张,根据我国的国情,师范院校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还应该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体,但是没有预料到中国师范院校转型的积极性那样高,转变得那样快。问题还不在转变的快慢,根本问题是没有在转型过程中真正转变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没有真正地利用综合学科的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

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方面的工作似乎也不尽如人意。许多地方教育学院与师专等合并了,但并未加强职后的培训。许多师专热衷于改制,并不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而且本来与地方基础教育联系较密切的优势也丧失殆尽。

今后的出路何在?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师范教育的传统,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同时通过教师国家考试吸收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

师范教育本身要改革。我认为,幼儿园、小学教师还应该以师专培养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提前招生。这样可以招收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同时他们年龄可塑性大,可以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适合幼儿和小学儿童教育的教师。初中教师由师范院校本科培养,高中教师由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用“4+1”或“4+2”模式培养。即学习欧美的模式,先在各系科学习学科专业课程,然后到教育学院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专业教育和实习,经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培养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制定各级教师的培养规格和课程方案,在提高整体质量的同时加强教育专业教育,加强师范生与教育实际的联系。

(四)师范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

1956年高师教育中出现了两个口号的论争:一个口号是“面向中学”,另一个口号是“向综合大学看齐”。20世纪80年代这个论争又一次提出来。在这次论争中,许多专家强调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一致性。两个口号的论争的实质是对师范教育本质的认识问题。通过讨论,大家取得了许多共识,认为师范教育必须提高水平,因此需要彻底改革,改变过去封闭的状态;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与其他高等学校一样面向社会,拓宽专业,提高水平,办出活力。

但是,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习年限与普通高校一致,都是四年,而师范生还要学习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所以在学科专业水平上很难向综合大学看齐。因此,各校都大量削减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习的时间。结果是大大削弱了教师培养的质量,师范教育变得四不像。当前出现师德问题不是偶然,虽然与整个社会风气有关,但不能不说与师范教育的缺失有密切的关联。

其实,两个口号之争的背后还隐藏着极大的利益关系。在我国,虽然国家一直重视师范教育,但是在人们包括领导心目中,总认为教师不需要髙深的学问。高等学校的评价体系也促使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看齐。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