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作者: 顾晚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5/5 16:05:57 加入收藏
(五)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改变“被教育”“被学习”的现状,就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前面我们讲到因材施教,正确的理解是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学习本来是自己的事,是每个人的权利,就应该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他。当然,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有责任加以指导。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还没有能力选择,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
为了使学生有选择的机会,课程多样化,选课制是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高中,要减少必修课,加强选修课。北京十一学校开展了大胆的实验,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实行选课制和走班制。例如,数学就分成数学I、数学Ⅱ、数学Ⅲ,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和能力选择。最近《中国教育报》详细报道了该校的走班的经验,为每个学生个人定制了课程,全校4400多名学生,就能有4400份课表。这样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六)改善教学方法
《教育规划纲要》第三十二条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一段话就是要求学校的教学工作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主要是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这需要时间。许多教师往往觉得哪来这么多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其实时间是有的,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少布置一些练习性的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只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会找出许多课题。当然,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教学,要因学科而导、因教材内容而异。如小学低年级主要以启发式为主,很难让他们去探究;又如外语教学,有时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些词句的结构,但更重要的还是练习、背诵、记忆。因此,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排除接受式教学。
(七)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在引起一场教学革命。它正在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形态以及师生关系,为个别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个性化、网络化、国际化。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为主、教师为主、课本为主。虽然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批判传统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兴趣为主、以儿童的活动为主的主张,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教学仍然离不开课堂,离不开教师,离不开课本。在信息化时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信息无处不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大量信息。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学正在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就要抓住这个特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通过互联网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同时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正确处理好“器”“技”“气”三者的关系。“器”指的是工具,是硬件,即电脑硬件。这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它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是信息技术开发研究的任务。“技”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包括制作软件和使用软件的能力。对一般老师来讲,主要是要掌握使用已有软件的能力。“气”指的是内容及其包含的人文精神,即神气。(中国传统文化很看重“气”字,如“气魄”“气概”“浩然正气”,就是讲一种精神,我这里为了与“器”和“技”同一个声韵,所以借用这个“气”字)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就要着重研究这个“气”字,选择好合适的内容和方式,使它与教师的活动配合起来,把教育的人文精神贯穿其中,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八)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我在中学里工作就有过许多教训:学生犯了错误,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开始的时候还心平气和,但学生往往不听你那一套,和你顶着。谈话越谈越僵,我的火气越来越大,结果不欢而散。我渐渐感到书面和口头教育都不是办法。当然,道理还是讲的,但要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付诸行动,还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因此我说: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
(九)怎么看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减负”工作已进行了60多年的时间。60多年来,虽然在一些地方、学校出现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好做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时至今日,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为什么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不下来,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前面所说的社会种种矛盾。同时,学校、教师和家长总是不放心,认为学习负担减下来,学习质量就会下降。但是过重的课业负担摧残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使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疾患:厌学、焦虑感强、归属感差,个别严重的会出现人格扭曲,导致异常的反社会行为倾向。更为严重的是,它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将对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
有一种误解,认为减轻学业负担,学生学习时间少了,教育质量就会下降。其实减轻学业负担,并非减少学生的学习要求,而是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学习。对儿童来说,玩儿也是学习。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