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顾明远:为素质教育正名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作者: 顾晚远 已有0人评论  2017/5/5 16:05:57  加入收藏

(六)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进展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来,虽然遇到各种阻力,可谓步履维艰,但基层第一线的许多学校都厉行改革,探索前行,创造出丰富的新鲜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付出了不懈努力。

(1)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举措。

(2)许多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各种不必要的测验和假期补课等,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推行。

(5)招生考试制度是大家公认的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观念。

其次,要树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人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所以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这里想补充的是,要平等地、公正地对待每个儿童,他们将来都能成才,不能偏爱某一个儿童。同时也要看到,儿童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有曲折的。因此,任何时候对每个儿童都应一视同仁。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最早提出这句话的是夏丐尊,他翻译了《爱的教育》。)这也是我的教育信条,同时也是我在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可能许多家长和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自我中心,忘乎所以。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棒子底下出孝子”。

误区之三是认为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

因此,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要求进步,都能成才;尊重每个学生,做到互相信任。怎么才能做到互相信任?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生理、学习上的需要,不关心别的需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就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要与孩子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想与孩子沟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摆出大人的权威,要与孩子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决定学生学兴趣的是他的学习动机,即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内部动机是什么?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他对某一学科、某种知识感兴趣,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促使他去努力追求。当然,外部动机地可以使它转化为内部动机,经过多次奖励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逐步感兴趣。但这种奖励应该是精神的,物质奖励容易引起负面效应。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材料的兴趣。”

学习兴趣对学校教学很重要,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也非常重要。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所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好奇心是人之天性,孩子长到三四岁,对周围的事物很好奇,会向大人问这问那,这就是好奇心。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有的父母会厌烦孩子的提问,或者搪塞他的问题,就会压抑儿童的好奇心,长大了就会对事物缺乏兴趣和爱好。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对学习才能产生兴趣。

(四)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教育要在学生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实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

现在许多地方在推行有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广西玉林听过几堂用有效课堂模式设计的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分小组自己梳理知识点,编制知识树,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学生个个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气氛很热烈。这样的学习对课文理解得深,知识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批判能力。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