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7/4/21 17:30:28 加入收藏
建设智慧校园,第一需要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什么以此作为支撑点?其实它们就像水和电一样,为用户提供服务,提供低成本的计算机资源。所以我向很多的学校提议,不要再单独地建设信息化平台了。现在不需要每个学校独自建立服务器了,而是需要大规模的集成化云计算服务,从而为智慧校园的系统运行供给资源。
第二需要“网”。“网”不仅是原有的互联网,还要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然而很多学校还试图通过互联网上网拨号,来实现一个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这怎么能行呢?还有学校希望通过卫星接收设备,来实现信息化时代的教育,这怎么可性呢?
网络的承载能力不断地提高,所以它才能不断得到增值。但问题是,宽带的建设必须作为公共设施。因而,现在的云服务体系是国家重大公共服务体系支撑点。宽带进校园是信息化道路建设的关键,没有这样一个道路建设,我们难以真正推进中国教育互联网技术时代的现代化。
第三需要“端”。这个“端”不仅仅是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提供服务的界面。放到教育上来说,就是每个学校使用的技术平台和工具。没有这样的信息平台和技术工具,是不可能实现教育智能化的改造。
我们希望通过“云、网、端”三方面的建设,实现智慧校园的创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智慧校园的建设保障体系,我认为我们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学校教学形态的改变是没有技术依托的。
在智慧环境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里的课程到底应该是什么形态?知识的传授还还是不是依靠过去的学科课程、教材体系?
今天,我们要在智能教育下看课程是什么。
在智能教育环境下,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不再是知识体系的传承。这并非意味着知识教育不再重要,它是基础,但不是核心。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今天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电脑机器人无法取代的能力和素养。自去年以来,中国开始讲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中国教育的真正觉醒就在于意识到,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承,而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而,智慧课程应该从简单的书本知识学习,推进到一个以知识教育为手段进行思维学习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什么是智能教学?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正在建构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不止局限于传统意义的课堂,包括网络课堂、移动课堂等等,并且还在不断地衍生。
什么叫智能评价?在技术嵌入教学过程之后,评价可以伴随着整个教学的始终。现如今,评价内容的及时反馈已经成为可能,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已经成为可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已经实现。
同时,技术已经可以支撑教学的大数据采集,也可以支撑大数据的分析评价模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数字化教学管理,已经成为现实。
四、用互联网+平台工具来重构教育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21世纪最大的改变,可能是信息技术对学校形态的彻底改变。这个形态怎么来改变?其实智能教育的建构过程就是催生一个人类新教育形态的过程。怎么走向智能教育?智能教育就是用互联网+平台工具来重构教育。那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径推动智能教育的诞生?我认为技术越简单、越便捷越有生命力。其实从教研到备课到学生的预习到课堂教学到批改作业,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今已经有了技术工具去改造重构。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践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智能工具被嵌入进整个教学环境。学生通过闯关检测学习成果,如果闯关失败,程序会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重新学习。在此技术下支持,学生可以自主掌握90%的新知识。
肥城市制作了一些学习软件,在手机终端就可以直接安装,从而完全实现作业布置和批改的自动化。
泰安市的老师们利用组卷系统,可以进行当堂评价和单元评价。
历下区开始实施教学的智能化重构。其主要的关键点在于教学环节中嵌入一个智能系统,从而利用大数据对教学的计划实施、反馈、评价、改进进行诊断。
以上讨论的是有关教学环节的重构。而到了教育管理形态这里,我认为,教育管理重构的关键是管理方式的改变。我们需要从经验式管理,走向利用大数据的集约式管理。我们的乡镇,已经实现利用手机终端进行移动审批、邮件管理、办公管理、移动考勤、移动签到等等。装上这些技术工具软件,完全可以实现教育管理的制度化、智能化。
其次再说说教育体系中的人。
技术同样也会重构家庭与学校间的关系。有很多免费的平台可以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例如微信、群组等等。
对于教师来说,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态。有一个教师曾经说过,传统学校的教师像上帝,而在互联网教育天地中,学生才是绝对的上帝。
尽管技术的冲击会重构教师的职业生活。但教师最关键的还是要回到教师本身。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怎么来培养呢?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陶西平先生到瑞士考察的时候,曾经询问瑞士教育技术投资的情况,瑞士朋友说:“硬件投入占25%,软件投入占25%,剩下的50%则全部要投入到教师的培养中去。”反观我们,我们现在的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太不够了。
课程的供给者将来是一个重大变化,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供给者,教学共同体可以成为课程的供给者,专业机构也可以成为课程的供给者。但是不必因此担忧教师的未来,互联网将成为更多的优秀教师展示的舞台。大家可能想不到,在我的老家,已经有两个老师合作研发了一门课程,叫流行歌曲学语文。这样协作教育的模式,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流行起来。很多人在一起组织跨领域、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这在过去是不可能。但是在未来,集会教育、协作教育包括分享教育,肯定是要出现的。教育的跨界与协同,会成为一个必然。
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文精神。
我有一个观点讲了好多年:人类的教育,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在教育领域,国际上有两个著名的教育之问。一个问题是乔布斯问的,为什么人类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所有的领域,唯独对教育的改变小得令人吃惊。第二问题是扎克伯格问的,在个性化学习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这个职业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前一个问题,可以这样来回答: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类的智慧,它不是工厂的加工设备,也不是商业物流的快递员。教育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培养人的能力和情感体系,而这些是无法通过技术、工具完全实现的。
我们需要教育技术更发达,但同时我们又要呼唤教育的人文精神。顾明远先生曾经讲过(注: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育的信息化关键在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气”,也就是工具,第二个字是“技”,也就是说需要掌握技术。事实上,信息技术不应该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信息而信息,二应该赋予它们一定的人文精神。学习不是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需要在集体中进行。这意味着,教育不能完全依靠技术、资源的个别化供给来实现。教育是个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生活。为什么学校不会消亡,为什么教师职业不会消亡。集体的生活恐怕是其存在的唯一理由。
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雷得曼讲了一句话,在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很快就会消失。也就是说人们获得知识的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小,资源的获得会越来越公平。但是更大的鸿沟其实是积极性鸿沟,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差距。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很难依靠技术来解决。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学习的碎片化,让学习者的专注度下降;教育的育能功能弱化,在互联网时代,师生之间更多是知识和信息层的交流;在海量的信息知识学习面前,学习能力和批评性思维面临的挑战。这三个挑战,无法单纯地依靠技术本身来应对,它需要教师专业性的情感投入、智慧投入。
所以,我们需要走出信息化的陷阱。
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在线教育企业还是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中国和美国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国内的K12教育正在忙着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学生解题、提高分数、背单词,而国外已经将风向瞄准了重新设计学校,重新建构教育。中国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型,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最后,我用马云的几句话来回答“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这场革命”这个问题。马云说:“对待新鲜事物,我们常常输在这四点。第一看不见,对现代的智能技术视而不见。第二看不起,无所谓。第三看不懂,不愿意学习。第四来不及。”
我希望教育技术的革命永远在路上,永远来得及。但关键是要用成熟的技术去改变每一个可以改变的环节。中国未来的智能教育路就在这里。
(本文是张志勇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联络委员会和民进北京市委会联合主办的“智慧教育论坛”的演讲,内容有删减。)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