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 作者: 杨东平 已有0人评论 2017/4/5 19:48:29 加入收藏
四、民间已经出现了多元的教育探索
事实上,基层意见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改革案例。山西新绛县的一个示范性高中,他们从高三着手进行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程改为讨论课、展示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反馈讨论问题。教室放两台电脑,纯粹知识性的东西让学生百度一下即可。下午就不上课了,学生自行安排。家长到县政府抗议学校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品。省教育厅很支持学校,给家长做工作。最后改革的效果出来了。第二年高考,学校二本上线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这对于农村高中,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的家长也在改变,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上名牌大学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发展、自主性、创造性更为重要。北京、上海、广东都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学校,有一个“源泉学校”,招了二三十个公办学校不收的学生。他们把高中的课程进行了重组,让学生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这些被公办学校淘汰的学生都学习的非常出色。所以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挑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主动的参与,都会有很好的表现。所以,即便在今天严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每个家长、老师、学生其实还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说只有死路一条,只能题海大战,拼时间、拼命。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极其丰富,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我们完全有可能更多地通过行动,通过自主学习、教育自救来改变命运。
五、高考改革的促进评价机制变革
我想介绍一下高考改革,我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高考改革小组的成员。高考改革的目标和理想是很清楚的,就是全世界主流的评价模式。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是“三位一体”的评价,就是一次性的入学资格考试、高中的学业成绩和大学的自主面试,这显然比我们仅仅根据一次性的全国统考,分分计较的评价模式更为科学。但是这个理想在中国为什么很难实现?因为中国的道德环境、诚信制度的缺失。上海、浙江实点的高考改革方案,把高中的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考当中,是一个尝试。
六、农村教育如何超越应试教育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学就是农民的教育学,基础教育的主体、重点难点都是在农村。现在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单一轨道上龟兔赛跑,它的前提已经不太公平了,因为一个城市的学生三岁学英语,五岁学奥数,城乡家庭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差距越来越大。而在30年前,这个起跑线大致是平等的。因此,需要采取补偿性的特殊措施,国家已经实行在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农村的学生的政策,扩大农村学生在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到过一些农村,80%的学生注定上不了大学的,那怎么办,这个学校办不办?他们按照生活教育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有礼貌的,爱学习的,言语文雅的、内心阳光、热爱生活的人,这就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这是一种人格教育,“为18岁做准备的教育”,而不是为高考作准备,这仍然是有价值和有可行性的。
七、给应试教育成功者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前5%、10%的人,后30%的人任其听天由命。这前5%、10%的人,他们的成就大多数还是考试成绩,而不是社会成就。而这种考试成绩如果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很多是没有用的。我有一个朋友上海华东师大的历史学教授给大一的新生上课,说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生的脑袋重新格式化,把高中灌输的那一套东西清零。因为为考试所学的东西、那些标准答案没有价值的,不把这些东西扔掉,就很难建立真正意义的学习,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
另外我们看到,有些优秀大学的学生功利主义特别严重,他们很少关注弱势群体。投毒、伤害学生的事件为什么发生清华、北大、复旦?因为我们从小没有教育他们尊重、宽容他人,他们的词典中只有竞争、战胜,不允许失败。不久前我看到微信上转发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的一封信,今后不打算招中国的博士生了。因为最近他的两个拿美国全额奖学金学的博士研究生,在工作了一两年,站稳脚跟后不辞而别,到华尔街证券公司挣大钱去了。这个科学家非常想不通,学了这么多年,成绩这么好,给你提供这么好的科研环境,一走了之!中国从80年代开始参加高中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包括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等,到最近几年金牌中国全包。问题是过了十几年之后,当年同台竞赛的外国学生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甚至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中国学生的身影却消失了,没有产生世界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去了华尔街、证券公司。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建立对数学、物理以及科学的爱好,只不过是把它作为一个高考加分的敲门砖,最终选择离开。这是一种最大的教育浪费和人生的浪费。
八、什么是生活,如何享受闲暇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方向。第一,一个孩子的个性能够充分发展,找到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生活就幸福了,就会乐在其中。当然,这种自我发现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到他30、40岁的时候才能找到自我。第二,一个人要有比较快乐的感受,在闲暇时有所寄托,需要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和专业之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因而艺术教育特别重要,艺术教育不仅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也是是一种乐趣的源泉,提升人的生活品质。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