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志勇思想会客厅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7/1/30 23:13:46 加入收藏
春节是家人团圆的时刻,也是彰显人性、思考人生的时刻。
有朋友在微信里发送了丰子恺先生的《豁然开朗》一诗:
你若爱,
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
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
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
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
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
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
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
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
不如释然。
再次朗读丰子恺先生的这首诗,我想起了一个话题,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希望让别人说好,都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不好。人家一说他好,他会笑若桃花,从内心里高兴;你说他不好呢?就心里很不痛快,轻则闷闷不落,重则当场就会蹦起来,愤怒不已。我认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好或坏。人们看待现实世界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种。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混沌的、复杂的矛盾体,内在里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就像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虽然只有一个,但进入读者视野的,则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不同哈姆雷特。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和人们进行交往,和人们一块生活,和人们一块工作,和人们一块共事 ,有的人总从消极的一面、从坏的一面,从挑毛病的一面去对待进入他的生活视野的每一个人,结果他看到的都是负面的东西,而这种负面的东西投射到他交往的对象身上,反射回来的必然是对方的不高兴、甚至是愤怒的情绪发泄。这种人际交往,彼此给予的是相互之间的负能量,人们也很难进行正常的交往,每次相遇往往都会不欢而散。如此下去,正常的人际关系就很难相处了,即使一家人也会彼此积怨很深。
相反,如果用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去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就是说,倾听别人,容纳别人,包容别人,多从和对方的交往中、生活中发现积极的一面,如此下去,人还是那个人,事还是那些事儿,但是你看到的、发现的可能会是很多积极的东西,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和你相处的这个人、这个人做的各种事儿,也会变得可爱起来,更不会像过去那样让你觉得那么面目可憎了。处于这样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下,你再去指出别人的不足,甚至再批评别人家几句,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这是我对人际交往模式的一种人性的发现,或许可以概括为“人际交往的正——负反馈模式”。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从人性上讲,都需要鼓励,都需要表扬,都需要肯定。与人相处、相交、相知,多从积极的方面去发现别人、去鼓励别人、去支持别人,你可能突然会发现这个人容易相处了,各种事情容易处理了。在这里,我们只是尊重了人性的规律。人际交往与相处的大门,首先是向着悦纳自己的人开放的,而不是向着指责和批判自己的人开放的。在人际交往与相处中,先建立一种相互悦纳关系,你再去批评、再去指出对方的不足,也许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往就会彼此变得容易起来。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都是一个立体的人。也就是说,每个身上都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力量、两种品格。我们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彼此就是相互激荡对方身上积极的向上的一面,相互摒弃对方身上消极的颓废的一面。
当然,每个人在生活中,在交往中都需要真诚相处。我们讲要尊重别人,就是要多尊重对方身上积极的好的一面,绝不是要去奉迎别人,更不是要无原则去讨好别人,而是要真正的尊重这个人的基础上,肯定他的积极的一面、向上的一面、向善的一面、美好的一面。这样一种人性的交往模式,既给了别人一种尊重,一种认可,又同时指出了他的不足。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交往中,善于肯定别人,就是给予对方一种尊重,就是给对方找到了前进的台阶,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基础;而适时地、恰当地,而且以对方可以悦纳的方式,指出对方的不足,也就给对方未来的努力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着力点。
人们之间的相处与交往,一旦带上负面的“有色眼镜”,凡见面总会延续过往的消极认知模式,于此,就形成了一种“正面信息”的过滤机制,一切正面的积极的信息,都被这一机制过滤掉了,剩下的只是过去消极情绪的延续,对方的好心、好意不但视而不见,而且看到的感知到的是坏上加坏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往,本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分歧,往往都是看待对方的认知模式有问题,导致相互之间无法悦纳,甚至谈不上任何包容。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往,还要切记一点,就是不能让别人在众人面前尴尬。儿子是学外语的,英语口语当然还不错。他每次与我侄女见面,总想让她说说英语。儿子的用意是好的,就是学英语必须开口说英语。但是,你要知道,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的英语教学是围绕着升学考试运转的,学的都是哑吧英语,不仅学生难以开口说英语,即使英语老师也没有几个能说标准英语的。在我侄女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让她在大家面前用英语来表达一个事物,就有一点强人所难了。我知道,儿子的用意是好的,但你这种做法往往让大人和孩子很尴尬。我觉得,正确的做法是让我侄女事先先做准备,然后见面时用英语做些交流。
(作者: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