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王湛: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和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作者: 王湛 已有0人评论  2016/12/20 18:41:01  加入收藏

  近年来,中国教育学会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各位会长的精心努力下,坚持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教育决策,服务积极改革实践,承接教育部交办的一些专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次召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年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中国教育学会是专业的团体,也是中国教育工作者之家,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家之家,在中国教育学会,有许多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1.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的战略主题,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的事情。最近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会前,社会各界一直在研究,中国经济目前处在什么方位,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发展当前处在什么方位。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

  中国定的两个目标,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明确了,当前处于实现第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根据这样的方位来制定“十三五”的规划,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第二个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的准备期,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总体一致。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普及率,这个目标在世纪之交实现了,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

  2010年,国家制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放在高中和学前教育上。这五年来,经过各方努力,这两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当时我们参与制定规划纲要的时候,学前教育入园率才达到40%多点,到2015年,学前义务教育普及率远远高于99%,高中阶段的教育达到到87%,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的目标。原本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75%。所以,2015年,我们国家实现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发展,从总体上实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教育上要实现学有所教。

  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的蓝图,教育部正在组织中国教育2030年的发展蓝图,这也是中央工作的重点领域。在规划今后十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率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是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教育的发展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要超前。所以当前中国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我觉得已经近乎到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的任务,进入全面教育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中国经济实现发展转型、进入创新国家的进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的经济、科技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的进程。

  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必然,学有优教是必要途径

  在这个进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社会走向领跑,需要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拥有处于全球前列的素质,需要数以千万的专业水平达到世界前列水平。这样,一大批创新人才数量和水平才可以在全球领先,经济才能成功转型,科技才能有全方位的领先,从而实现目标。在科技和经济上成为并行者和领跑者,实际上必须要有人才素质的提升来做支撑,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今天,这个转变成功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我们一直在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业化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成为经济和科技的并行者和领跑者。这是未来我们经济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学有优教是后小康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主要目标,当学有优教成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时,提高教育质量那就必然成功。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主要任务的原因所在。

   2.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加快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的建设。实际上,在我们进入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水平教育就是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特征主要的方面也是达到世界水平。

  近两年,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对高中课程进行全新修订,教育部对这项工作提出的目标就是要具备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今天,我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朝着这样的水平努力,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也才有可能支撑我们的经济、科技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必须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基于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争创一流与促进均衡双翼齐飞

   基于经济的五大发展理念,我们新形势下必将坚持发展与质量均衡这样的体制。进入新世纪以来,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时期,对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均衡发展仍然备受关注。十多年来,或者在更长时间里,对教育的发展,我们设计了很多,我们在提高硬件方面有丰富经验,但是在提高教育质量这些内在方面还需要思考,硬件条件的改善,只是提高质量均衡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通过优化师资、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资源的配置,来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2010年,我们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个地区的教育问题,第一个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第二个是中部广大农村地区,第三个是占全国人口35%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地区。如何在均衡化的过程中保持向前引领的价值,对于中国这么大体量的教育发展、对中国和对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提出,文化对一个国家是根是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思想,中央提出教育立德树人必须从根上树起,必须铸造有深度的文化自信,培育经济教育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

  提出政治学科素养,第一是政治意识,每个学生学习政治以后,要坚定地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这条道路;第二是理性精神,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判断并做出选择;第三是我们怎样学法、遵法、守法;第四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政治担当,要参与。

  因此我们讲政治认同就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讲理性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讲法治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们讲公众参与就是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组织我们的课程资源、去改革我们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科建设来落实这些素养。

   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经济改革就是推动创新驱动,教育创新型国家就要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课改中,我们主要的教育观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真正的学习,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以及互动式等。探究各种学习方式,目的是要因材施教,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优化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的质量。

  比如,数学有其内容体系,但是在研究数学素养的时候,主要研究什么?这个我觉得研究者们也思考得很深,所谓数学素养最后就是要教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要教育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事情,通过数学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的思维,使其学会运用数学分析来观察、认识、思考和表达,这样我们组织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有了具体的载体。

   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到来,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引擎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育影响同样深远。教育资源数量以难以计数的速度在增长,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信息化。现在我们国家互联网发展很快,现在67%的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的原住民是80后或90后,这两个群体是网络教育的主要对象。所以通过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使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便捷,同时也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助力。教育管理也将会通过信息化来极大地提高效率。

   基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现实态势,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难题、攻克难点

   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难题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教育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列入了中央目标日志,中央深改工作,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比如说招生制度的改革、优质资源如何向贫困地区倾斜等等问题。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单位过大,形成单位过大的原因总体上还是人口多、教育资源不足,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同。现在目前国家的班级标准,小学是45人,农村目标是40人,初中50人,大班的概念是56人以上,超大班是60人以上。我觉得这是温饱时期的教育,这要求跟小康目标不相适应,跟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差距较大。所以人均教育资源的差距是学生获得教育关照的差距,班内如果有70个孩子,再好的教师也不行。

   基于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必将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项教育事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要依法治国,现代教育是一个在法治环境下的教育。这些年,中央教育部对教育做了很多事,但是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在内涵建设方面构建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有很多问题,包括教师问题,课程教改问题,资源教室的内涵建设问题等,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以上内容根据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12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九次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提炼整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