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钟秉林:主动应对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作者: 钟秉林 已有0人评论  2021/9/29 21:59:55  加入收藏

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拓展视野,要能跳出学校看教育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基本全面普及;从各个学段来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2%,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6%,已经基本上全面实现了普及。我们教育的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中上行列,对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同时,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主要矛盾转化,公平与质量问题凸显,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渐迫切,而现实却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提升教育质量周期较长,与公众需求反差强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需要长期积累,要从传统、文化、校风、学风、队伍、特色等诸多方面厚积薄发。

那么,如何在长期的厚积薄发之后,向群众交出令其满意的答卷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踏实地提升教育质量,充实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唯有如此,群众和教育的矛盾才可以得到化解,老百姓的需求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在于精良的教师队伍,这是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教师长期积淀才能逐步形成的。一所学校想要出色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需要老师专注于教书育人,也需要学校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从而对孩子们的成长成才起到良好的熏陶和催化作用。而我们十分清楚,一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在短时间内简单地堆砌出来,我们的经费再充足,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办教育的特点。

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需要转变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所谓内涵式发展,其核心就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所以在中小学校做领导工作或者在地方做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改革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这也是“十四五”期间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我围绕随之而来的四个热点问题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挑战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方案的印发主要是强调了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而且提出了对政府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进行全方位评价。这个教育评价不仅仅是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评价。通过全方位评价,政府能够提升履职水平,实现宏观管理、分类指导、管办评分离;学校能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绩效和水平的导向);教师能够潜心育人、教书育人(转变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绩效和水平的导向);学生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转变“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倾向);用人单位能够实现科学选人用人(改变“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单一评价标准)。

我们要遵循教育评价阶段性、发展性、时代性的特征,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育中体现各自的评价重点;要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注重相互衔接和构建体系,使评价内容系统性;要合理运用各类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改进结果评价,不仅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符合度,更要全面界定教育目标,为学校教育教学思路及发展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信息支撑;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发展性的角度判断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结果评价提供支撑,为持续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提高教育评价有效性;要探索增值评价,更加关注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和改善提高,通过评价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等取得进步的程度,进一步评价教育教学绩效;要健全综合评价,注重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教育要素的评价,全面考量和判断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二、高考改革的新挑战

2014年,国务院发文正式启动高考制度改革。同年,上海、浙江两个省份率先进行试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14个省份启动和实施了高考综合改革,今年下半年还有几个省份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已经派专家组考察评估过它们的基础条件。所以,现在我们的综合改革进入了由东部改革试点向东西部逐步推广的新阶段。

高考改革的目的很清楚,共有三点:第一是促进公平,尤其是入学阶段要公平;第二是科学选材,当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科学选材,是要通过考试,把具有上大学意愿的孩子们送到适合他们深造的高校去学习,而过去的在精英阶段选材,是从一大批考生当中通过考试选拔少数尖子人才进入大学深造,二者存在本质不同,现在如果仅凭总成绩从高录到低,显然已经不适应了;第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希望通过高考改革促进教育评价的改革,促进中小学家庭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取消文理分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学科发展趋势,现在的学科发展,一方面高度分离,另一方面又高度融合,而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是主要趋势,文理的渗透,理工的结合等等,高中过早分科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如果偏科,进入到大学以后,还要补课,会影响培养质量。第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我们都提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小学要能够协同创新来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有各种要素的要求,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养成。要形成创新思维,很关键的是我们要把文科所擅长的形象思维和理科所擅长的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文科创新能够只靠形象思维,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吗?理科的创新难道只需要逻辑思维,就不需要形象思维、不需要灵感、不需要潜意识吗?过早分科带来了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完善,进入大学以后补起来更困难。第三是现在的高中文理分科缺乏标准,我们的改革不能够脱离学校的实际,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

三、在线教学的新挑战

去年疫情期间,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普遍采用了在线教学的方式。学校实行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线教学对我们的冲击在什么地方?给我们带来什么机遇呢?所谓在线教学,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实现个性化线上学习,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可以促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一种新常态,所以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互联网技术、知识数字化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比如说过去在校园里知识传递的主要方式就是老师上课讲授,学生听讲学习,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知识传递的方式已经转变成为多向互动。现在,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绝不仅仅在校园里,更不仅仅在课堂上。这样一种知识传递方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型。在知识单向传输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只要把课上好,知识传授好;而现在在知识多向互动背景下,教师就要转型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革,这种转型还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变化,形成新型的所谓“学习伙伴”的关系。

在线教学正在颠覆着传统的学习过程。从一个孩子的学习过程而言,传统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识传输,学生首先要能够接收知识,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第二阶段是所谓知识内化阶段,学生要对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巩固、融会贯通,直至真正掌握。传统方式往往是在上课之后,学生回去复习,做习题,老师辅导答疑,物理、化学、生物课,学生还要参加必要的教学实验来实现知识内化,以便真正掌握所接受到的知识。

由于在线教学模式的产生,这个过程就有可能发生颠覆。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就有可能从过去课堂之上老师讲授,前移到上课之前,通过学生在网上个性化的学习得以实现。上课时,教师就不能以单纯讲授为主,老师就必须在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请学生主讲,或者是进行习题演示,再由教师进行纠错、归纳,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过去在课后完成的知识内化,现在有可能转移到课堂之上来完成。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飞速发展,而且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领域拓宽,速度加快,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比如,我们怎样利用这些先进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监测和预测,促进教学决策科学化、教学管理精细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如何利用这些先进信息技术来支持课程学习环境的设计、辅助技能实训和语言学习?我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化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思考。

四、STEAM教育的新挑战

什么是STEAM教育?它是一种重实践的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学和数学是较为抽象的思辨性学科,技术、工程和艺术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型学科,将这几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综合科学素养。

STEAM教育有什么特征?

一是强调创新学习方式。

STEAM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学生从现实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成项目小组,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跨学科的知识,同时对培育他们的科研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注重学习过程。

STEAM注重学习过程,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最后的结果。它是允许失败的,只要在探究过程中,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学到的抽象知识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能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达到了STEAM教育的目的。

三是改革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

很多学校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把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思考的方式方法和沟通合作能力都列入了评价的维度。这有利于阶段性地检验学生个体成长的不足,引导学生跨学科地学习、跨学科地思维和实践,有利于个性化地教学。

因此,STEAM概念出现之后,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了重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共同特点是都把它纳入了国家教育发展的规划当中,都强调要在各个领域、各个学段能够相互衔接,推进STEAM教育。

STEAM教育到底如何实现?

1.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跨学科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团队合作,设计、修正和完善解决方案,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深化课程改革。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结构,研发校本教材;建立 STEAM 实验室或创客中心。

3.多样化实践探索。将STEAM课程作为特色选修课;或将STEAM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科课程教学。

4.建立协同机制。政府、学校、家庭、教研机构、教育社团共同参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资源整合。

以上都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应该如何主动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1. 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 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对时代内涵多样化,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切实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 现代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1.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基于事实和数据,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构建与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价机制(结果、过程、增值、综合评价)。

2.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可信赖、可比较、要使用)。

3.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克服功利化倾向),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变革学习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2.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将教学与社团活动、心理咨询、综合实践相结合,加强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指导;开展生涯规划选择性教育,开展职业体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1.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顺应学科发展趋势,提高知识融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能力;加强校本培训和教学研究,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要求,改善教学能力和水平。

2. 鼓励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提高信息素养,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融合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3. 强化教师育人功能。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智慧,涵养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学生综合素质。

(五)创新学校治理体系

1. 创新学习制度,构建教学新常态。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中高考;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

2. 改革教师考核制度,调整教学组织。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创新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3.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益。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课表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总之,我们要协同改革,系统推进,因校制宜,多样化探索。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改革要能够协调起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要能够协调起来,考试的改革和课程的改革要协调起来,招生和进校后的培养要协调起来。我们教育的特点是规模大、差异大,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同一个学区不同学校之间也有差异。因此,一定要因校制宜,尊重学校的首创精神。

(作者: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本文是作者于2021年7月24日在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新时代“成长中的教育家”暑期高级研修班所作主旨报告。研修主题:教育家的素养与能力提升。文中内容是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