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学术研究 >> 名家论坛 >> 浏览文章

朱永新:未来学校,我们要思考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朱永新 已有0人评论  2020/11/24 22:57:34  加入收藏

导读2020年11月21-22日,第三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协办,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合作。主题为“疫情•学习•新常态”。论坛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做了《疫情与未来学校)的主旨演讲。

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已经举行了三届,程介明先生作为论坛主席,为论坛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疫情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整个教育都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也给我们的论坛带来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我们论坛被迫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程介明先生给我的命题作文是《疫情与未来学校》,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的影响,对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对于教育来说也是如此。

去年,我写了一本书叫《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其中谈到,未来的学校将会变成新型的学习中心,与网络学习中心共同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未来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家学习,也可以选择到各种学习中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去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天方夜谭,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但是疫情以后,很多人跟我说,朱老师你真有远见,未来学校的很多构想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这本书在疫情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现在已经重印了14次,在樊登读书会App上有近1400万人听了这本书的音频,近9000人留言。

很多人都说,未来的学校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变为现实?其实,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国家的疫情依然十分严重,全球的很多国家的学校被迫关闭,不能够正常上课。疫情期间,世界上有15亿左右的学生,中国有两亿多的中小学生在家学习。中国的大学,有103万教师开出了107万门的课程,参加学习的大学生也有近2000万人,合计超过23亿人次。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史无前例、最大规模的互联网教育实验,当然也是一场被迫无奈的试水。这次疫情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能性,或者说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模样。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其他新技术的介入,将对教育产生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和挑战。

我注意到程介明先生刚刚在《信报》发表了一篇对这本书的评论,给了我很多鼓励。最近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这两本书都是比较全面讨论了我对未来学校的展望。我想结合这次程介明老师给我的命题“疫情和未来学校”,跟大家分享三点:第一点是生命教育,第二点是学习方式,第三点是家庭教育。我觉得这三者和疫情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生命教育——未来学校不应该被忽视的根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和大家讨论一下生命教育,这是未来学校不应忽视的根本问题。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反思,就是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就呼吁:“停课不停学”固然重要,守住教育的底线、关注教育的本质更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面对灾难,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来教育孩子?我们能不能把疫情灾难作为教材,把危机变成机遇,真正重构我们的教育?面对这样一场疫情,我们除了教会孩子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应该传递哪一些理念和认知?

一线医务人员的执着坚守,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这在疫情防控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感人的场景也可以化作课堂的养分,让孩子们乃至于全社会共同思考:在生命面前,个人、集体、政府乃至于全社会的“所为”与“应为”到底是什么?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专家、医务人员、公务员等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究竟要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理解责任,这些都涉及到生命教育。当然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等,也都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必修的人生功课。

这些内容也融合了最鲜活的各类学科知识,对于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对生活的反思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的乐学、好学,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些是教育应有之义,也是最好的功课。应该说,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而准备,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一个人的生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同时拓展一个人的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新教育在研究未来课程的时候,专门研发了一门“新生命教育”课程,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我们提出,生命教育首先要关注自然的生命,因为这是生命的长度,人的肉身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我们的教育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学会勤洗手,懂得何时需要戴口罩,懂得禁食野生动物,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学会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养成科学膳食、锻炼身体、合理作息等良好习惯。把这些做好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就打牢了。那碰到灾难、碰到疫情,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该如何自我保护并帮助他人?这也是教育中必须要加强的。这次疫情期间我们显得很仓促、紧急,学生和整个全社会都一下子很难适应,正反映了我们生命教育的缺失。

同时,生命教育要关注社会的生命,这是生命的宽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都要和别人打交道,都要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别人,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许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众人相助的温暖的故事,看到了许多医生护士无私仁爱之心,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怎么样帮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仁爱、懂得尊重,有着良好的社会情感,这是我们在生命教育的宽度拓展方面应该做的。

当然,生命教育还要关注人的精神的生命,这是生命的高度。人是一个符号性的动物,人是要有价值观和信仰的,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就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之中。怎么样通过阅读来提升我们的精神的高度?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我们能不能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能不能为了普通老百姓去挑战权贵,敢于担当?疫情中的李文亮医生、钟南山院士等等,他们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和信仰的体现。

在未来学校,我们首先要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和生命的内在的关系,把生命教育作为我们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境界,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二、主动学习——未来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学习与未来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对于学生而言,疫情下的在线教育证明了学生通过互联网是可以学习的。过去我们都认为学习一定要到学校来,一定要在教室里,一定要回到传统的学校。但是这一次我们看到,现在的学生已经是信息时代的网络原住民,他们通过网络来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可能。今天下午,江苏海门的演讲者会有一些数据跟大家表明,疫情下中小学的学习是完全可能的。他们根据具体的情况研发课程资源,精选具有点播互动、后台管理和错题库收集等功能的线上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告知家庭积极配合,教师也认真的组织进行线上的辅导,作业的批改、反馈,评价,所以他们在今年暑期的中考和高考的各项指标,全面超越了当地的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南通市的第一名。所以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虽然有很多,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关键。

我们发现懂得自律、学习认真、尊重他人的学生学习效率最高,在互联网上的学习收获也更大。当然我们也发现,在这次疫情的在线教育中,也有一些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现象:比如说有些学生在电脑屏幕前竖起自己一张照片去蒙骗老师;还有一些学生关上摄像头,假装自己的电脑有问题,逃避在线学习;甚至于很多学生给教学软件故意打差评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在未来学校中,我们尤其要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

第一,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自控能力其实和学生的内驱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自己真正了解学习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才会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向上的动力,这种内心深处的动力是源源不绝的。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之下,学生才会在面临诱惑时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控制自己,并且在不断控制自己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养成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真正的自律,是未来学校的关键。

第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问题上,我还是要特别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为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当我们把更多的学习放到了云平台、云课堂上,一个学生对所学资料的理解、分析和研究,都是阅读能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学生相关能力比较强,他自身的知识背景就会比较丰富,他从同一个老师、同样的讲座中能够汲取的信息也就会更多。所以当他能够听懂、并且深刻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时候,就意味着他接下去会进一步思考和创造。所以新教育实验这么多年来一直大力倡导阅读。

第三,自我规划能力。自我规划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尽管有时制定了规划也并不是每一步都会按照我们的想象来进行,但是有了正确的规划,就可以保证学习的方向不会有大的错误,学习的路径不会偏离。所以在这样的大原则保护下,通过自我规划,学生就能够实现有效的积累,就能够把学习所达成的最终目标逐一分解,从而落实在一个个的课程之中、一节节的课堂之中、一天天的求学之中,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有了规划,有了控制,再主动学习,才会更有成效。

第四,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未来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方向。昨天程介明老师给我发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今年9月15号发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提出了四种途径: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扩展,第二是教育外包,第三是学校作为学习中心,第四是无边界学习。其实这几条在我的《未来学校》一书里已经全面包括了,而且比OECD讲得更全面、更丰富。所以我跟程老师说我的预判还是很不错,程老师说唯一不一样的,是他们的教育没有集体的概念,也违反了人类学习的群体要素。群体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一定是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因为无论是PBL(项目式学习),还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未来学习都是超越个体学习。

今年暑期毕业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六五班被称之为“神仙班级”,就是一个合作学习的典范。这个班连续两年在自动化系全系平均成绩名列第一,也被选为清华大学“无人监考”实验班级。他们班除了1个人选择出国深造以外,25个人全部获得“保研”资格。这个班的秘诀就是集体学习。他们改良了传统的集体自学模式,由班长找来全班各科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请他们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各个学科的总结小组,每天晚上总结小组的成员在班级的微信群里面分享自己总结的课程内容。到了大三的时候,因为课程内容繁多,难以确定时间组织大范围学习,他们又把集体自习的阵地转移到了寝室以内。为方便自习,每个寝室都买了白板。共同求真、团结一心、彼此信任成为整个班级学习的主色调。本来不愿意参与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全部参加了进来。

有的同学说,以前我自修的时候,看到一个比较深刻的知识点,觉得这个东西肯定不会考就不管,但是让我来做总结,我必须弄清楚一些细节,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漏洞。

有的同学说,回答问题的人有时感受到你问的问题确实击中了要害,你的问题同时也帮助了他,你自然不会羞于提问。

还有同学说,通过来回的交流,自然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新的思想瞬间迸发出来。

我相信,合作学习、团队学习有着个体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王者归来——未来教育父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一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相信未来教育中父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该说,这次疫情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意外是家庭教育。疫情让我们迎来了人类有史以来可能最长的一个寒假、暑假,让父母们在家中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一起厮守长长的一段时间。从教育的规律来看,亲子陪伴时间的增加会改善亲子关系。但是从事实情况来看,我们发现恰恰相反。疫情之下,正是由于父母和子女在家相处的时间增加了,反而导致了许多家庭的关系紧张。有数据表明,疫情期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超出了常态,学生自杀的比例比疫情之前也要高很多。这这个事实让我们很惊讶,其实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父母中并不懂得怎样有效陪伴孩子,并不懂得怎么样和孩子有正确的沟通和表达,也不懂得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在未来的情况下,毫无疑问,父母亲跟孩子接触的频度会比以前更高。

在现代学校产生之前,人类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家庭里完成,是在生活生产中进行的。专门的学校产生以后,才开始把教育的主阵地转移到学校。但是在后疫情时代,我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对于相当一部分父母来说,在家工作将会成为未来的常态。

我注意到,今年7月6号,日本富士通公司宣布了一项规定,集团办公室减少50%,原则上鼓励非生产一线的员工在家上班。我们知道富士通是一家全球著名的世界500强大公司,在全球有15万名员工,在日本有8万名员工。这个公司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出现困境,他们在疫情中积极进行了劳动制度改革。疫情期间大部分员工在家上了三个月班,结果发现,因为视频会议、手机、邮件等网络的联系沟通,对正常业务并未产生大的影响,反而在某些事务上效率大大增加:比如说在客户联络上,以前登门拜访一天最多跑三家,但是疫情期间,他们都在通过在网络上用视频会议软件来进行沟通,一天可以联系十家的客户。公司内部的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员工都认为这样做利多弊少,渴望继续这种模式。所以公司就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劳动时间的限制,以员工的劳动成果来进行评估。

不仅在日本,在美国以及全球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疫情期间,推特的员工除了维护服务器等需要到岗上班的员工到办公室以外,其他的员工可以永久性地在家工作。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更多的父母员工进入到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在一起。怎么样跟孩子一起进行交流和分享,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什么疫情之下,亲子关系并未让一家人更亲密,反而产生了如此尖锐的对立冲突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许多父母亲仍然把分数、考试放在第一位,甚至放在唯一的位置。父母把上课看成是唯一的学习,对在生活中进行各种技能、素养、习惯、人格的提升视而不见,全然不顾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把学习得到高分作为唯一的目标。要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从教育的科学性来说,还是从父母自身的教育需求来说,还是从儿童成长成才的规律来说,父母亲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良。

我昨天在重庆谢家湾小学讲了一个观点: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家庭教育不是部分复制学校教育,父母亲没有必要像学校的老师那样去检查作业、辅导孩子,这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挖掘他人生的潜力。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注重让更多的家庭明白,在教育中有很多独特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引进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强调生活的意识,让每一天都变得很特别,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像我们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新教育晨诵,就是一种以诗歌为仪式的家校共读。在这次疫情期间,新教育研究所联合一些机构共同举办了一个“新阅读喜说写”公益课,面向家庭提供完全免费的高质量的课程,四个月里面打卡人数有225万人次。很多父母亲和孩子共同学习这些课程,在交流的过程中留下了几十万篇的文章。父母亲主动参与,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一起合作,效果非常好。特别重要的是习惯养成,因为家庭是养成习惯的,像阅读的习惯、自我管理的习惯、遵守时间的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等等,都完全可以在家庭中来进行的。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榜样很重要。我们知道很多父母亲都希望孩子爱读书,但是他自己一天到晚老是玩手机,不能够言传身教,所以他不可能真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父母亲要想适应互联网下的教育,要想适应更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新的家校合作氛围,需要自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所以我们经常讲“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真正的让孩子成长。在疫情之后,要更好地重视家庭教育,重视父母的教育角色,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庭生活本身其实就是家庭教育,高品质的家庭生活就是能够让家庭成员在一起过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觉得这次疫情对教育来说是一场考验,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新的可能性。所以教育不是不可以变化的。昨天我在重庆谢家湾小学就看到这个学校就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变化。比如说把早晨上学的时间改成了9点,取消了学校的铃声,没有下课上课时间,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洗手间、去处理自己的事物,等等。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学校的时间节奏。教育是可以变化的,包括未来应该学什么,包括线上线下怎么更好地配合和融合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做更多的探索。我们不仅是因为疫情的倒逼而被迫去探索,同时也是因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探索的更多可能性。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朱永新老师在第三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做的主旨演讲整理,有删减。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