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研究所 >> 浏览文章

山东章丘四中创新教育课程介绍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李昌旺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10:02:30  加入收藏

本课程于2005年9月确立。研究的重心为普通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与模式构建。通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独辟蹊径开创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快捷的入门流程---了解创新、发现课程、尝试创新,形成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化流程---小制作小发明层次的创新、开放性课程类创新、学习应用萃智理论创新,建构了确保创新教育健康深入有效实施的机制与模式,并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学校创新教育实施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全员性课程化创新教育的成功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一时难以大幅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回应时代有求,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成功经验。

关键词: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 机制与模式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进入了21世纪,人类历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创新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字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责无旁贷。早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0年《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工作方针”中明确指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然而,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传统教学观念方法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先天性缺陷和根深蒂固的影响。东方式思维方式重共性,轻个性,重求同思维,轻求异思维。反映在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上,多演绎和循序渐进,少归纳和渗透跳跃,重逻辑而少直觉;体现在教与学的侧重点上,形成了重知识轻探究、重传承轻创新、重问题解决轻问题发现、重尊重书本轻大胆质疑的传统。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杨振宇)”;“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学生或许讲出二十种答案(留德归来的学者)”。如果冲不破这些局限,创新能力培养将无从谈起。

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强烈的功利思想和短视行为,应试教育对升学率和考名牌的一元性评价……直接危及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民族未来。然而,对学生升学和终身发展负责的双重责任,对学校眼前利益和民族长远利益负责的二元使命,在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时代赋予我们挑战传统软肋、改革教育观念方法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教育需要自由的空气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课程实施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一时难以大幅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回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本课程意在独辟蹊径,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之路。

三.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创造理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宣言》)。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和黄金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生长、开花、结果,也会衰退、凋零。音乐智能、语言智能、创新智能显现较早。

(3)张文新(山师)创造力理论:创造力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个体具备的一种潜能或素质,是一种复合能力。创造力作为一种潜能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但不是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而且具有明显的领域差异性。通过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进行适当的教育,每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够得以促进和提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