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王蓉: 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严重断裂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 王蓉 已有0人评论  2019/7/25 14:21:16  加入收藏

王蓉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迷思

教育财政研究简单说就是研究有关教育的钱。今天我想谈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的迷思。我的同事周森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8%和30%的故事,意思是说央属高校的本科生只占全中国本科生的8%,但是这些央属高校的资源占据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30%。

美国有一个研究高等教育史的教授研究了大西洋两岸欧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化特别严重,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之中分布的差距特别大,欧洲的分化相对较小。

到底是什么样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支撑了如此巨大的分化?又是什么样的制度遏制了这种分化?

由此引出来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中国为什么我们能容忍如此巨大的、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分化?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教育资源产生了这么大的分化,而且一直在加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我所说的第一个迷思。

第二个迷思,我们经常被国际上有名的教育经济学家批评,他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存在着根本性的体制性的不公平。北大、清华收的学费相对来说是低的,无论以何种计算方式,培养成本都是高的。

为什么这些精英人才得到了如此多的公共财政的补贴?我们还一定要证明北大、清华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术语来说,不管是外部性,还是公共产品,才配得上如此巨大的公共财政补贴。

考试不好的孩子去了高职,学费比北大还高,但接受的是质量不好的教育,个人付出的成本却更高,我们这里的学生接受了最高质量的教育,但个人付出的成本相对来说是最低的,这被称为体制性的不公平。所以我们总是要解释为什么北大、清华配得上如此高的公共财政补贴。

第三个迷思,人文社科的教授谈理念、爱和梦想,我们研究教育财政必须要谈谈各国大学的商业模式。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总结了美国大学的商业模式,一句话就是人才的风险投资。美国私立大学很高比例的资金来自于捐赠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来自于校友。这就是为什么大学选人选的是将来可以带来很高投资回报的人,跟商业模式是有关系的。

我们试图与国际同行进行对话,中国大学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大学模式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实后面是一些很严肃的问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