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校长派 作者: 顾明远 张志勇 朱永新 田慧生 已有0人评论 2017/10/20 11:28:43 加入收藏
三、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习总书记语录:
2014年9月9日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
●学习语录:
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
文/朱永新
怎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
理想信念,是源头活水,是好教师的不竭动力。
一名好老师,应该把“传道”之“道”,蕴含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之中,用正确的方法诠释科学的理念,以自身的理解去诠释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明,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建设者,用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道德情操,是境界修为,是好教师的成长阶梯。
良好的道德情操,会保证教师在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中,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人。
好教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同时发生在师生交流的任何一个时刻。教师的道德情操,彰显出榜样的力量,体现出生命对生命的灌溉、精神对精神的濡染。
扎实学识,是行动利器,是好教师的实践工具。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扎实学识,包括了专业技能等教师从教需要的知识、能力与教育智慧。
在信息社会,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学识就会寸步难行。信息化条件下的知识很容易获取,教师垄断知识、受教育者必须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在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学生掌握某些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甚至比教师还快,这种文化反哺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时代特征之一。所以,教师在拥有扎实学识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复活知识的能力,在对学生们“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的多元化、生活的多面性,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所遭遇、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智慧。如果仅仅掌握了知识,而不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能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技巧,很可能会出现教师越卖力、教得越吃力的状况。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师生双方都受到伤害。
因此,好教师应该善于不断学习,学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进行专业阅读,站在团队的肩膀上进行专业交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专业反思。要乐于阅读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乐于分享自我的成长收获,在践行中不断总结提升,把一线经验完善丰富为教育智慧,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逐渐成长为专家。
仁爱之心,是幸福之本,是好教师的成就之根。
仁者爱人。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不能成为经济上的大富翁,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可以因为自己的成长而直接使学生们有更好的发展,而收获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满足。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习近平总书记
总之,一颗仁爱之心会保证教师良好的生命状态,会确保其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一个厌恶教育的人,肯定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一个能够从工作中发现幸福的教师,肯定会更乐于投身教育之中。天长日久,这种幸福感不仅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激发教师创造更多幸福,也会成为教师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
教师职业是一项寓神圣于平凡的工作。只要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就能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潜力,出现把不利化为有利的可能。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努力,这样的生命,又怎能不奏出一支生命和教育的宏大交响乐呢?
(作者朱永新系苏州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四、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人才
★习总书记语录:
要按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语录: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人才
文/田慧生
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既是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亦是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
提高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注重“有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举办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中国而言,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就必须注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关注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突出质量内涵,提高质量意识,推进教育向内涵发展转变,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教育质量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应然要求。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最持久、最有力的支撑,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际竞争的核心。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
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素质人才队伍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换言之,只有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精尖人才,抢占人才竞争制高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提高教育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真要义。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既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于教育价值指向的准确判断,也进一步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命题。而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田慧生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五、教育公平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总书记语录
2016年9月9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看望北京八一学校师生时的谈话
2015年5月22日
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
六、理想信念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习总书记语录:
2013年5月2日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
2016年9月9日
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奋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在看望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时的谈话
2017年8月15日
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