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让社团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轨道

来源:张志勇博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1/8/12 22:07:14  加入收藏

最近,我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瑞典7至20岁的学生中,60%以上都是1至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每人可获得17克朗补助。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到深圳中学、今年上半年到北京十一学校参观考察时看到的情境:学校社团活动的海报、招聘社员的海报,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你走到哪里似乎都无法躲避这些海报。我从内心地喜欢这样的教育氛围。透过这些社团组织及其活动,你分明能看到一个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创造无限的少年。

这让我想到我省最近发生的几起学校补课事件。人们对这些补课事件有不同的认识的看法。有人认为,暑期这么长,不补课,让孩子干什么;有人认为,暑期这么长,大人都工作,孩子自己在家里怎么行?……

这引发了我对学校社团及其教育的向往,使我对社团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期待。

思考之一:社团是学生重要的自治组织。人是群居动物,都有一种团体归属感。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对志同道合的、集体的、团队生活的向往。孩子们总是要从成人的帮助、保护与控制中走向自主与自立。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学习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学校的组织生活中学会自主生活,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展好这种教育?除班集体生活之外,应该让孩子们生活在各种社团组织之中。可以说,社团组织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的志愿结成的自治组织。

思考之二:社团是促进学生社会性成长的有效载体。我们为什么反对学校教育只围绕考试升学的需要来传递知识?因为学校教育承担着培育学生社会性的重任。也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成熟度。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在集体中生活,学会团结与协作,学会过有组织的生活,等等,社团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生活方式。

思考之三:社团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不可代替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到每个个体,就表现为不同于别人的差异性——学习兴趣、学科学习、生活方式、体育活动、个人志向,等等,都是不同的。学校教育如何满足每个孩子这众多的不同需求?其一,做好课程,通过统一而可选择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与生活需求;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在班级学习与生活中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其三,通过各种不同的社团活动,来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思考之四:社团是组织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的有效组织。每到节假日,人们总担心谁来组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各界朋友,总希望由学校来包办代替,认为社会资源不足,不能让学校教育资源闲置起来。这里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放假,就是要让学生从地点、内容、方式与组织等方面过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不同的学习与生活,如果放假了,还让学生与平时一样学习与生活,那么,学校为什么要放假呢!二是放假了谁来组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按照社会各界朋友的良好愿望,还是学校老师。如果让老师们节假日继续上班,这是违背国家法律关于教师合法权益相关规定的。当然,我不是说,在节假日,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任何责任。学校应该在放假前帮助学生安排好假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为学生过好假期生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假期继续让老师们正常上班。我个人认为,各种社团组织在节假日可以大有作为。设想,一个学生如果参加了读书俱乐部、社会考察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科学考察俱乐部……每个俱乐部在暑期里如果组织一两次活动,那么,孩子的假期生活何愁没有人组织,何愁不能丰富多彩呢!

在这里,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重新认识、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重要意义。在组织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方面,学生社团与班集体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这两个轨道,一为正式组织,一为非正式组织,一个“统治”正规化学习,一个“统治”非正规化学习,一个“统治”课堂,一个“统治”课外,一个出于成人教育意志,一个出于学生个人志愿,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这里,社团这一轨的视角,完全可以延伸到课外、校外,延伸到节假日。

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昨天在与临朐五中陈光华校长交谈时,希望他们做好社团教育这篇大文章,期望社团教育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

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民进山东省委副主委、监督委员会主任。)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