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彭敬慈 已有0人评论 2017/2/27 10:46:54 加入收藏
一、九年强迫教育检讨
1978年9月起始,香港开始推行九年免费及强迫教育,所有适龄学童可以享受小一至中三的九年教育。之后,政府不断对教育不同方面的政策与实施进行改善与检讨,以期提升香港教育的质量。
1995年2月,香港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一个包括大学学者、校长、教师、商界代表、教育局及教育署官员等在内的学校教育检讨小组,对九年免费及强迫教育做了一个全面检讨。
小组在1997完成工作,并发表了九年强迫教育检讨报告,对过去约20年间香港教育的进步与提升情况进行检讨,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如当时香港教育未能全面实现全人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群、美等方面取得良好和均衡发展。
二、有关均衡教育的研究
鉴于此,在香港优质教育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在香港教育学院组建了一个研究队伍,对均衡教育进行,全面架构均衡教育理念,设计一些资源供师生使用,以期帮助学校迈向更均衡的教育。
这个研究包括对校长与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不断发展并完善均衡教育理念架构、设计评估工具与教学资源,也包括一项在28所香港中小学(小四至中七)进行的实验计划,从而完善教育资源与教材。
三、均衡教育新理念:从五育到七育
本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发展一个完善的当代均衡教育理念。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搜索,检示全球有关理念和各个国家的教育目标。在细心分析和评鉴之后,根据专业判断,我们逐步创设出均衡教育架构。经过几轮修改,并征询有关校长和教师的意见,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七育架构。
在文献搜索过程中,我们分析了一些著名教育理念,如布鲁姆(Bloom)的思维、态度、技考三大范畴,美国哈佛大学Howard Gardner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共8种智能,包括语言、逻辑推理、空间、音乐、运动、人际、知己、环境)及我国文化“五育”(德、智、体、群、美)。
对这些有关理论和世界各国目标进行分类后,我们尝试创设不同的创新架构,最后发现我国的五育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架构基础,更全面,重视态度、价值观的特色(德、体、群)比其他着重思维的更好。
只是从当代教育重点看,它并没有凸显情绪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经过多番考虑和讨论,我们决定以五育为基础,加上“情”(Emotional)和“灵”(Spiritual)价值观的两个范畴,创出德、智、体、群、美、情、灵的七育架构,将五育扩展到七育。
订立完均衡教育范畴之后,我们接下来是重点列出每一范畴的重点内容,发现最好的方法是将各个范畴的发展重点归纳为四个重要的“素质”,以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指针”对每项内容进行具体描述,使得架构可以用来指导编排课程、发展活动,也易于评估均衡发展。
尽管德、智、体、群、美已被广泛采用,但它们究竟是什么,如何进行细致表现描述,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因此,我们仔细分析,为每个范畴创设四项清晰素质,共提出28个素质和行为表现指针,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全面的均衡教育。
在设计时,我们小心地将一些比较新的概念加入各个范畴。例如,德育范畴中加入尊重差异、公民及环保,智育范畴加入创意、时事触觉及信息科技,体育范畴加入生活习惯及个人仪表,群育范畴加入协作及双赢,美育范畴加入欣赏、评鉴及创作。
这个架构最新的部分,也是在征询校长与教师时,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部分,即情与灵的培养。有了这个架构,香港地区学校便具备了更为清晰的指引和指针,能更全面、细致地编制校内课程与活动,为学生提供均衡教育。
四、均衡教育的评估及均衡的概念
由于这个架构所列出的均衡发展素质,均附有表现指针,自然地,其可以转化为一个评估工具。例如,增加一些可以量化各指针的表现层次,如欠缼表现、略有表现、基本表现、良好表现、优秀表现,我们便有了一个简单但实用的均衡发展评估工具。
教师、家长甚至学生,都可以就某个学生的表现进行检讨,看看是否已达基本要求,或是超越至良好或优秀表现,还是略有或欠缺表现。每项评估后便可产生一个均衡发展图像(Profile),看到学生各个范畴发展的均衡情况。对未达基本表现之处,学校与家庭可以帮助其发展到起码达到基本表现。对超越基本表现的范畴,应辅助学生尽量发挥潜能,达到优秀的表现。
从这个研究的结果看,我们提倡均衡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群、美、情、灵各个范畴中所包含的每个特质,都能得到最适当的培育和充分发展,让各个方面都能达到或超越合理水平。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尽量发挥,将来能自我实现及贡献社会。
五、辅助的评估工具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由于每天都和学生接触,因此在评估时要对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群、美的行为表现指针进行判断,是已达基本表现或是已超越。
由于情与灵是新的范畴,我们特别为每位教师在教师手册中提供了一些有关资料,及日常生活中比较难观察的项目,如自身情绪、自我激励、管理情绪、同理心、自我认知等,设计了一些评估工具。每个评估工具包括一个建议的活动及每个表现层次在活动中的应有表现,以帮助教师可以准确地评估学生在这一指针的行为表现层次。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