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 李萍 已有0人评论 2017/2/28 22:20:49 加入收藏
顾明远,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创始人之一,60多年来他几乎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教育改革,他的许多著作对我国教育理论和政策有着巨大影响力,对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6年12月下旬,记者有幸在北京师范大学办公室见到了这位著名教育学家。采访中,87岁高龄的他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很多问题都信手拈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谦和、朴实、平易近人的特点在他身上十分明显。他对自己的学术成就总是寥寥数语带过,但谈起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就会侃侃而谈。而且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问题,总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叙述。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一、为人治学最重要的是对事认真对人诚信
记者:您曾说过,“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曾想做建筑工程师,是什么让您爱上了教师工作,最终选择了教育作为一生的事业?
顾明远:我年轻的时候,抗战刚胜利,当时大部分学子都抱着科学建国、工业救国之心,愿意读文科的较少,我也一样,没想到要当老师。我小时候很喜欢画画,所以当时想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不过当时竞争激烈,建筑系招生又少,我没考上(笑)。因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我是靠亲戚资助得以完成学业,私立大学是上不起了,所以19岁的我到上海容海小学,当了一年小学老师。
正是这段经历,使我觉得,与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起很有乐趣,由此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
记者:您曾被派往当时的苏联留学,回来后在北师大附中工作四年,后来您又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留学期间有什么印象深刻或对您后来影响较大的人或事吗?回国后呢?
顾明远:1951年,我很幸运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当时的苏联教学上非常重视对马列原著的学习和课堂讨论,在留学期间,我读了很多马列原著,马列原著基础对我们学教育学很有好处。而且当时的苏联教育界非常重视实践,经常带我们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实习,这对后来我们搞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5年后回国,我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这四年是我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我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
记者:您夫人周蕖,是鲁迅弟弟周建人与王蕴茹夫妇的女儿,也同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彼此影响大吗?
年轻时的顾明远周蕖夫妇
顾明远:(笑)对,我们是留苏同学,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上世纪60年代初,她先到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工作,后来我也来了外教室。她也搞比较教育研究,不过侧重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的研究有些是重合的,她帮我很多,我们是互相影响(笑)。特别是花了我12年时间主编的《中国教育大辞典》,这部800万字的大辞典,是我和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过的。
记者: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一线教师的来信,还是中小学生的来信,您都一一回复。您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成为很多教师的座右铭,您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两点?
顾明远:给我的来信,我都会回,即使一时忙忘了,哪天翻出来也还是会回信。有不少中小学生给我写信,诉说自己学习上的压力、与家长的矛盾,甚至有想自杀的,作为一名教师,及时回信,开导、安慰是我们的责任。有些学生因经济困难,面临失学,给我来信,我也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继续上学。特别是一线老师的来信,我是搞教育的,老师来信我有责任回答他们的问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认为,老师如果不爱学生就不要当老师,只有你热爱学生,学生才会同样热爱你。同时,强迫孩子学习,他们学习就不会深入,只会死记硬背,不可能思考。要让学生思考,把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智慧,必须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样他们将来才能专心,有成就,这也是我在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经验吧。
记者:您是著名教育学家,既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又有成功的教育实践经验。您认为是哪些素养铸就了您的事业成就?您认为,为人治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顾明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我的文章很少晦涩,教育问题本就是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受过教育,所以我的文章一般都通俗易懂,接地气(笑)。
为人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对事认真,对人诚信。我常常说,教育孩子要学会四个对待,即正确对待自己,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社会,要对社会有责任心;正确对待自然,要善待自然。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