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网 作者: 韩兴娥 已有0人评论 2016/8/23 9:59:49 加入收藏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那位朝气蓬勃的唐晓勇主任写道:
“在韩兴娥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也听不到诗一般的语言。但,她的学生却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洋洋洒洒轻松写作。在韩兴娥的课堂中,老师的话很少,但她的学生对语文课却有着浓厚的兴趣。
韩老师的这些做法似乎违背了目前所谓的“经典课堂”的标准,似乎也与目前的语文教学的趋势背道而驰。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越来越深厚,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成长着。原因何在?
我们仔细琢磨韩老师的课堂,其实她的作法并没有多少“高深之处”,但她却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韩老师能很清楚地认识到大量阅读对孩子们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读”才是语文教学的硬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位普通的老师都能做得到的。
让“读”占熬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吧!”
但是简简单单地读书、海量地诵读,又被专家找出了问题,说是“灌输式”,缺乏创新精神。但观察我的学生,他们自有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海量阅读之后,站在“巨人”肩上的思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思维。
1.先广泛阅读后创造
一个专家说:据调查,在小学阶段考取前十名的学生到中学直至成年后也大多没有成就,而有所作为的学生多半是前十名以后的。这个调查结果我在多年以前从杂志上看到过,但再次听到专家谈起心里不觉一沉:难道我那些讨人喜欢的高材生们将来大多无所成就吗?后来跟孙玥、乔彦聪的家长谈起,他们颇不以为然,认为大量阅读是前十名现象的克星。那些无成就的前十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读课文,硬练“八股文”,为了取得前十名的成绩放弃了课外阅读,所以他们的将来暗淡无光;而痴迷于大量阅读的学生虽然没有为考试绞尽脑汁,但由于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发了智力,拓宽了视野,他们的考试成绩也不会差。这样的前十名怎么可能将来无成就呢?
一位记者到我班召开家长座谈会,乔彦聪的父亲张口就说:“我儿子越来越不听家长的话,都是韩老师教的……”众皆愕然,这位家长是否在我的同事与领导面前发泄对我的不满?“以前我说什么他信什么。现在不行了,我告诉他点知识,他还要先查字典、资料,老怀疑我!”原来家长是在说孩子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赵丹的妈妈紧接着说:“我女儿不但对老师、家长的话要查证一下,还常常修证书本上的错误,凡事都要经过她的大脑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普遍称赞自己的孩子乐于思考。
在我们的课堂上,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是家常便饭,这当然得益于大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接触许多思想,这些思想有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诱发他们去思考,教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缺少阅读则有可能导致盲从。举个小小的例子,一个对美国一点也不了解的身处偏僻山沟的文盲,你告诉他美国如何如何,他相信,因为他没见过美国,更没有通过媒体了解美国。但对一个“美国通”,他对你介绍的美国自然不会全信,他会根据自己对美国的了解对你的话做出判断,因为他曾经通过不同途径对美国“大量阅读”。
再举一个例子,王财贵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潜能开发》中主张让孩子在13岁前背诵经典,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中国古代教育造就了无数书呆子,这是不争的事实,读经诵典真得那么多好处吗?我们也能听到很多读经是残害学生的论调。面对两种不同的观点,我必须思考:小学生该不该诵读经典?是否应该像王财贵教授说的那样让孩子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天天背诵?面对不同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读书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道理也是如此。有的专家对我国古代哲学家很不以为然,赞成鲁迅的观点。魏书生推崇孔夫子的教学思想。他认为现在“为了一切学生”的观点不新鲜,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就说“有教无类”了;“与学生共同成长”、“分层教学”、“愉快教学”等这些新的提法,孔夫子早提出了更精炼的说法:“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魏书生主张做新事要比昨天做得更好,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用一百种办法去实践孔子的教学箴言。这两种相反的对待孔子的观点引发我的思考:孔子的观点有多少价值?如果让学生学《论语》,应该怎么学?
这些教育界精英们的不同观点似乎都有道理,我面对的问题是:该不该让学生读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还是先让学生诵读,再让他们自己慢慢领悟?他们的观点我不能全信,名人的做法我不能照搬。虽然我的学问比他们少之又少,能力比他们差之又差,但我也有优势,我是小学语文教师,教了近30年的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我都教过几次。一句话,我和学生贴得最近。专家没有这么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小学生。我虽然没有他们那睿智的头脑,但在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也感触到了学生思维的规律,触摸到了他们思维的脉搏。再说,我的学生在上四年级时阅读白话文的水平已达到六年级学生水平,剩下的这两年,我们用课堂时间学习古代经典,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的与学生、家长磋商,与家长共同观察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变化、思维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就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海量阅读能引发人去思考,在思考的甚础上去实践,就成了创造。如果缺少阅读,对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是釜底抽薪;如果缺少阅读,对学生个性养成是致命的一击。书读得多了,自然就学会了比较,学会了挑刺,学会了暗地里和别人“抬杠”。大量阅读是创造精神的源泉。
“一个人不读书,他的见解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当今正是个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在美国,30%的劳动者属于创造阶级,他们我行我素,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地方安营扎寨。因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一个人至少要有一百部经典作品的阅读量,这些经典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哲学的、艺术的、心理学的、历史的等等。否则这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很难具有独立的视角,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灵敏又丰富的回应。
海量阅读教会使学生向着兼容并蓄、吐故纳新方面发展。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