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教育公众号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9/11/11 9:00:44 加入收藏
导读: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承办,教育部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2019小学教师教育国际会议近日在京召开。这次会议致力于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工作者以及一线小学教师提供跨文化、跨领域、跨时空的对话平台。本次国际会议由“国际视野”、“中国经验”、“多元共享”三个主论坛和“小学教师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路向”、“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三个分论坛组成。论坛邀请了来自海内外的40余名学者作报告。这里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们的主要观点吧!
一、未来已来,未来对小学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模式;要适应这些变化,教育教学方式就要发生变革;但技术变革不会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使命,不会改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更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可能交给机器来培养。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中国小学生群体与小学教师群体数量庞大,小学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教育非常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双向激活,职前职后一体化”为基本特征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大学-区域-中小学(U-D-S)”构成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
首尔大学教育学院白淳根教授: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小学教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理想型的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八种核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审美体验能力、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研究发展能力、着眼全局的能力以及兼收并蓄的能力。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宝忠教授:教师素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深厚的学养和突出的能力,其中学养包含学识和修养。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王秋颖教授:数字素养和技能变成越来越重要的必学知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有关数字素养的要求,课堂教学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科技时代有一些特别的道德规范。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学院克里斯汀·麦克马斯特教授:在帮助学习困难的儿童、教育读写能力弱的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时,会对教师会形成挑战。教师可以利用个性化数据库作为工具,基于对数据的分析结果,选择适当的方式提供个性化教学(DBI教学)。
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李树英教授:应对新时代、新技术环境中的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有一个重要概念:“智慧教师”。教学方法应由“喂孩子”转变为让孩子“主动进食”;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人文性的情感以及价值观等不可预演的东西是不能被取代的。
二、小学教师教育在培养方式上的新思想、新探索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彭恩霖教授:虽然如今培养小学教师已经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模式,但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依然是一个挑战;教师教育的课程必须适应小学生学习目标的变化,新一代教师需要发展出一系列高标准、多样化的能力。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新兴的教师教育新理念,全球对话可以为各自带来取长补短的改变。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学智教授:小学教师教育要明确以“道德性、理论性、适应性、发展性”为特色的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构建全专结合、本硕衔接的全科型课程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魏戈博士:教师实践性知识可以分为领域类知识、工匠型知识、个人/人际知识三大类。职前教师教育在跨越理论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时会遭遇张力。某种情况下,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惠玲教授:可以以美感价值为核心进行小学阶段师资培育。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朱永海副教授:可以从“理解过去”“认清现在”“面向未来”三个角度理解教师角色的转变。未来需要培养具有结构化知识体系与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师,他们的角色应该转变为人机协同者、生命教育者和深度学习引领者。
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系主任易晓明教授:培养“研究型全科小学教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符合小学教育性质定位的需要。
匈牙利罗兰大学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系副院长乔堡·西科斯教授:为了更好地处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教师教育的大学课程应具备双重功能:为职前教师的实践提供支持和分享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小学教师的教师必须具备小学教育及专业学科领域的两重资格。
三、世界范围内各国小学教师教育的独特经验与问题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校长助理岩田康之教授:教师职前培训在日本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日本的国情与政策导向产生了今天的日本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日本的小学教师教育工作与小学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方面依然还有不少挑战。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文德教授:现今芬兰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未能培养出能够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教师;跨文化交流应该具备相当的思辨和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鼓励进行跨文化的教学。
日本创价大学董芳胜副教授:国际型教师的素质受课堂主体和课堂形式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有助于国际型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及具有国际型素质的教师对当今的小学教育非常重要。
法国波尔多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雷吉斯·马莱教授:教育中的公民意识与包容性一直是欧洲政策的核心,但也因欧洲各国家间的教育体系不同、对儿童概念的认识不同以及不同文化与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使命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而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混合模式。
瑞士图高教育大学艾斯特·布伦纳教授:小学“全科教师”在瑞士很普遍,这样可以更好地建立师生间的牢固关系,还更有利于创建班级学习社区。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教育系主任默瑞·普林特教授: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中现在有了全球公民教育(GCE)的理论和实践,小学教师教育在全球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冰岛大学教育学院扬·卡亚兰教授:异质性的增加对学生成长产生了影响。冰岛最新的《国家课程指南》的重点是包容性,学校应适应不同的身份类别。
四、中国小学教师教育的独特经验与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现在,一流大学的小学教师教育参与度低、底端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不完善、小学教师教育机构升格压力大,办学资源严重匮乏、小学教育学和小学教师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尚未建立;在改进这些问题之后,还要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小学教师的培养,开展对一流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重构。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小学教师培养已形成了多种模式,如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在学术性与师范性、全科性与分科性、德育性与教学性等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肖正德教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有“乡村属性”,培养时需要确立信念,培养从事乡村教学情感动力。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曹慧英教授:我校实行了“1+X主辅学科,四年全程实习”的培养模式和PESGE螺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包括教育见习、跟师学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实习等环节,它顺应了地方对小学教师的需求,也符合小学教师培养的规律。
临沂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李中国教授:教育扶贫、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教育精准扶贫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和重点领域,精准施教助推精准扶贫;山东省通过“省级统筹、校地协同、问题导向、对接课堂、强化实践”等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王丽华副教授:当前小学教师教育中儿童研究基本缺席,小学职前教师儿童研究能力非常重要。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建龙副教授:以“通识”“儿童研究”“教育理解”“学科方向”“实践反思”等几类课程为主要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对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形成有效支撑。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事业部小教学前教育分社肖冬民:可以从保基本与求卓越两个层次上来认识中国教师队伍建设;要从师德课程与教育实践两个维度上来加强合格教师的培养。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连玉副教授:教师教育惩戒中有“善”和“教育性”两大因素,可以从目的、过程、效果三个维度来讨论教师教育惩戒的“善”,而“教育性”就是教师教育惩戒的善性追求,可以从动机、过程和效果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李敏副教授:“教师德育专业化”正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推进。教师具有怎样的“德育素养”是当前德育专业化发展亟待澄清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德育素养强调教育者作为“人”的品质,“责任心”和“行动力”为其两个支点。
( 本文综合自“2019小学教师教育国际会议”论坛发言,部分嘉宾发言内容未收录)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