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社会分层的代际传递:家庭资本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杨秀芹 吕开月 已有0人评论  2019/6/27 16:42:30  加入收藏

高考作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人才筛选机制,不仅关系到教育机会的公平,还关系到社会的合理流动和分层,其中志愿的选择和填报是重要环节。根据约翰·霍兰德等的“个性职业匹配”理论,该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定向搜索未来职业的过程。在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中,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族文化等家庭资本存量都可能会对学生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造成现有社会分层的阻断或延续,进而影响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本文以此作为研究起点,通过调查我国高考生源大省的1305名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志愿选择上的倾向来分析家庭资本在他们进行地域、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高考所承载的代际传递的顺向或者逆向功能。

一、高考能否阻断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研究悖论

(一)高考是阻断社会分层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加里·贝克尔认为,人力投资即是教育投资,教育是资本的形式之一,学生参加高考的动机一方面来自高等教育会提高其毕业后占有各种资本的数量、质量,最终形成就业上的优势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从而获得非货币性收益,例如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决策理性的提高以及情感收益,不同类型的预期收益形成了高等教育入学选择的不同动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虽然否定了教育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直接作用,但是支持了教育程度与进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接受教育是获得经济收益并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而且教育程度本身就是一种外显的社会地位表征量,是重要的社会分层资本。因此,从实践和制度层面,我国高考制度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首先是改善社会不公平现状,促进社会流动,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善社会流动结构和方向,从而打破几近固化的现有社会分层结构。

(二)高考在阻断社会分层代际传递上作用有限

理性选择学派基于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其教育选择行为差别很大,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社会分层对教育选择的限制。一般情况下,父母禀赋及家庭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社会资本积累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再生产,是一种累积社会资本的途径。社会阶层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通过最大化地关心子女而把家庭资本向下传递,使优势得以延续。接受高等教育是实现此种传递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特征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体现在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资源获得与支持以及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选择等诸方面。也就是说,高考在促进个体向上流动的社会功能在减弱,制约了其在阻断社会分层代际传递上应有的作用。

二、家庭资本参与下高考志愿填报对社会分层的维系与传递

本文通过调查学生在填报志愿上的倾向来分析家庭资本对高中毕业生在大学和专业选择上的影响,验证现有的社会分层是否在教育选择上得以延续或者改变。本文从教育选择意愿和倾向入手,以高中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变量选择上,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单一家庭特征分析其对学生教育选择的影响,而本文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将家庭特征和父母特征合并为家庭资本,把选择结果区分为就学地域、学校以及专业三个维度,来分析家庭资本在高中毕业生志愿选择倾向上的具体影响路径。

(一)关注我国高考生源大省

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主要选取了湖北、山东、河北、河南等高考生源大省的高三学生,兼顾了学生的性别、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和父母职业的均衡。共发放141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1305份,有效率达92.55%。样本结构中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比例为40%,农村为60%;父亲职业为管理技术岗的比例为49.8%,非管理技术岗为50.2%;母亲职业为管理技术岗的比例为45.4%,非管理技术岗为54.6%;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比例为24%,中专或者高中为40.6%,初中及以下为35.4%;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比例为16.8%,中专或者高中为34.6%,初中及以下为48.6%。

(二)聚焦社会资本微观领域

研究主要采用回归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来考察不同家庭资本的学生在选择地域、学校及专业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在分析过程中,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被解释变量为二分类变量时,由于不满足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对被解释变量取值的要求,且违背回归模型的前提假设,通常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关于家庭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外延,本研究关注了微观领域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包括:父母职业,即家庭的阶层地位,例如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所在地,表现为“家庭与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利益”;父母受教育程度,指父母的教育背景将有助于子女作出选择。研究把家庭所在地和父母职业归纳为家庭社会资本,将父母受教育程度归纳为家庭文化资本。本文利用方差膨胀因子的方法对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VIF值大于5的解释变量,因此不存在变量间多重共线性。

三、家庭社会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的双重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在家庭资本的影响范围中,社会资本中家庭所在地是区分度较高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文化资本中父亲的文化程度,而社会资本中父母的职业影响较弱,具体分析如下:

(一)求学地域选择上农村学生保守审慎,城市学生看重经济发展

高考被称为“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学生选择志愿的同时也是对某地区或城市的选择。本文以湖北省为参照对象,将学生倾向报考的区域划分为本省、沿海及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五类。

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选择地域的影响结果(见表1)显示,家庭所在地、父亲文化程度在学生选择地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A.R.值的比较发现,城市学生、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学校,大学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学生的视野、社会实践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学生和父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选择沿海及发达地区的动机显然没有城市学生强烈,再加上具有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家庭在志愿选择上的风险承担能力更大,从而导致选择上的差异。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在地域选择上更趋向积极。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越了解地域选择对子女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子女填报志愿时父亲的影响也就越大,其能够为子女在志愿选择上提供必要的依据。而父母亲职业在子女选择地域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1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地域选择的差异性分析(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0
0
关键字:社会 分层 传递 家庭 资本 高考 志愿 填报 影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