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乔锦忠 已有0人评论 2019/6/26 21:00:38 加入收藏
为了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选择考试科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招生选考科目进行了统一规范和要求。《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中的92个专业类中(药学类分为2个子类),有19个专业类要求必考物理,占全部专业类数的20.4%,这些专业类分别来自理学(5个)、工学(13个)、管理学(1个)。在所有专业类中,仅有31.2%(29个)的专业类,允许“不提科目要求”。
总之,通过对本科专业招生科目进行要求和对科目选择进行适当限制,基本能解决个人选择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的意愿,又能兼顾社会经济需求。
(三)规范办学秩序和改革招生计划分配体制
从维护区域教育生态的角度出发,需要规范高中办学秩序和改革招生计划分配体制。规范高中办学秩序,让学校与学校之间展开良性竞争,对于提高区域内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十分有利。强化招生计划分配制度可能会导致政府管制越来越严,最终影响学校的办学活力。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既规范办学秩序,又改革招生计划分配体制。
当前,国家正鼓励地方以先行创新的方式推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各地出台民办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要把维护办学秩序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如果任由民办学校跨越注册地,在全省范围内自由招生,民办学校凭借优质师资、小班额和寄宿制等优势,很快就会挤垮大批公立学校,最终形成公立兜底、民办优质的格局。中国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如果多数家庭被迫选择私立学校,这无疑相当于对他们进行二次征税。
高等学校是拥有办学自主权的法人单位,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决定学校招生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有政府办学的意味。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国家多次提出要进行管办评分离,落实法人主体的办学自主权。新高考改革是良好的契机,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办学质量标准等方式对高校进行管理,对于扶持性行业和地区的人才需求,国家可以通过专项计划并配合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要求公立高校和鼓励私立高校来落实,但没有必要再制订全国统一的招生计划。
高校拥有了招生自主权之后,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和法规对招生过程进行严格监管,要求学校公开披露录取学生的各科成绩、等级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资料,接受全社会的监督。高考招生的本质是学生与高校入学机会之间的匹配,这种匹配既要考虑能力,也要考虑意愿。只要学生愿意报考,学校愿意录取,而且录取过程没有违反法律、法规,不存在徇私舞弊行为,国家没有必要进行过多干预。
综上所述,高考制度是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高考改革必然会牵涉其他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办学秩序监管制度,对招生计划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对于顺利推进高考改革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高考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新高考制度实行以来,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支撑高考制度改革所需要的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是一个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一个没有良好信用支撑的社会,在面对高利害社会问题治理时,必然要依靠国家信用,而使用国家信用需要很高的社会成本。
德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之所以不需要组织全国统一高考,就是因为有良好的信用体系。社会对教师充分信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真实有效,可以用于升学参考。升学考试本来就是教育行业内部的事情,如果全社会有良好的信用基础,教师被社会充分信任,学生在受教育期间的表现就可以直接用作升学或分流依据,就不再需要组织全国统一考试,即使组织,也是用于比照、参考和备用。
新高考改革要求在招生录取时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政策,依据语文、数学和外语考试成绩,选考科目等级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除了学业水平外,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社会实践都是主观评价,都需要依赖教师专业信用。如果教师不讲信用,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那么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
信用信息只有在主体从事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被收集。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高考改革为建立教师从业信用和学校业务信用提供了良好契机。建立教师和学校信用体系的关键是让教师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身心健康,日常行为表现,学业成绩(平时作业、单元练习、月度练习、期中期末成绩、假期作业等),艺术特长和社会实践等都可以被记录。当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有据可依。各科教师和班主任就能根据这些材料对学生写鉴定评语和推荐信。
鉴定评语和推荐信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中最为关键的材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鉴定评语与档案袋中的材料不能相互印证,出具的推荐信中对学生的描述与学生在新学校的表现不一致,就要对其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失误超过一定次数,要上黑名单并被吊销教师资格证,丧失在教育行业的从业机会。当然,对于举报人也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如有不实举报也要记入其信用记录,甚至追究其法律、经济责任并要求其公开道歉,以对他人进行警示和教育。
国内学生申请就读国外大学或者进行访问交流,都需要递交推荐信。在信用体系完善的国家,每个人都非常珍惜和爱护自己的信用。因为信用状况不仅与声誉有关,而且还与就业和生活密切相关。个人的就业、升学、贷款、开展商业合作甚至结婚等,都有可能被调查信用状况。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在信用体系健全的社会寸步难行。
当前,我国也在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已经加强了对违法和失信人的信用惩戒,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果每位教师的身份信息、从业信息、执业信息、受教育信息、违法违纪信息、纳税信用级别信息、失信被执行信息等信用信息被记录并能够被及时更新,每所学校的法人信用信息也能记录并及时更新,那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不再困难。
当学校和教师信用能够支撑高利害选拔时,“一考定终身”问题就能最终解决,新高考改革自然也就成功。当然,在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时,还需要依赖国家和政府信用,由国家组织统一高考在现阶段很必要。“两依据、一参考”政策符合当前国情,但这并非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