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自主与规约:高考改革的现实矛盾与未来走向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乔锦忠 已有0人评论  2019/6/26 21:00:38  加入收藏

(四)选择国家信用与专业信用之间的矛盾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尝试对选考科目和英语实施“一年两考”。学生和家长对此普遍认同,认为可以降低不确定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但学校与考试机构不太认同。家长、学生与学校、考试机构在对待“一年两考”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各自利益和立场的差异。高考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拔制度是因为其背后有国家信用的背书,国家组织了权威专家进行命题,通过各种严密措施来保障高考成绩的真实有效。但依赖国家信用的活动需要很高的组织成本,多次使用会增加全社会的负担。每年6月份的高考时段,各地政府要动用很多部门投入大量资源来保障高考秩序。

教育本质上是专业化活动,专业活动由国家信用背书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如果教育行业内具备足够良好的信用基础,完全可以把对学生的考核和选拔交由教师和学校来完成。学生学习和生活在学校,教师和学校更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一些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和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但人才选拔和分流工作按部就班,没有对教育秩序造成太大的冲击。

所以,当前新高考改革中面临着选择国家信用与专业信用之间的矛盾。依托完善的信用体系可以低成本解决“一考定终身”问题,但目前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国家统一考试有足够的公信力,但实施成本过高,不能经常采用。换言之,国家统一高考缺乏经济性,综合素质评价缺乏公信力,实践中面临两难处境。

三、新高考改革的未来走向

新高考改革要完成预定目标,建立适应国情、有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勇于面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对困难问题有正确估计,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对远期目标和近期任务有合理安排,才能稳妥推进改革。

(一)科学选才是必然趋势,平权依靠政府出台专项计划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和人才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比较优势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竞争,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选拔高质量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在科学选才和选才公平性之间应把科学选才放在首位,兼顾公平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高考改革必须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推进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科学选才,本质上就是充分发展个体的天赋才华,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每个人的先天禀赋都不尽相同,教育就是要充分发展个体的独特优势,所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科目,无疑十分正确,不能用一把尺子去度量所有的人。给予学生科目选择自由,就是给予学生发展天赋才华的机会。每个人都靠优势在社会上立足,教育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形成独特优势。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实际上就是看个体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为他们发展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提供更好的机会。

在教育和高考改革中不打破“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顽瘴痼疾,不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做不到科学选才,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学生只有在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都积极进行尝试,才能发现自身优势,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各地应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在高中深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综合评价制度与高中进行衔接,并积极尝试在中考与普教、职教分流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

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促进科学选才是下放权力,而出台专项招生计划,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则是宏观调控。为了保障中西部、人口大省、农村和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国家先后出台了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与国家、地方和高校等三个专项招生支持计划,并对部属院校的属地招生比例进行限制。另外,还对高考招生录取中的各种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和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由此可见,通过国家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可以充分保障落后地区、人口大省和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推进科学选才不会影响到弱势群体的高考升学机会。

(二)在满足产业需求条件下,充分尊重个人选择权

社会应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权,但是个人最优并不必然带来社会整体最优。人类的机会主义行为具有普遍性,选择也需要有相应的判断能力,因此个人选择常常会有投机性和盲目性。所以,为了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长远利益,有必要对个人选择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指导。第三批试点的8个省份,采用“3+1+2”选科模式,要求学生在必修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基础上,按照物理和历史两类学科进行选择,这种模式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需求。

第三批试点的8个省份所选择的“3+1+2”模式,与上海、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选择的“3+3”模式以及浙江的“3+4”模式共同构成了当前高考改革中的三类科目选择模式。“3+1+2”模式有12种课程组合,“3+3”模式有20种课程组合,“3+4”模式有35种课程组合。即便是好学校,也不太可能满足每位学生的选择需求,提供所有的课程组合。学校通常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课程套餐,而课程组合越多意味着学生在选择套餐时余地越大。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选课组合,需要相应的师资和硬件条件支持。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中西部地区即使设计了更多的课程组合,在实施过程中也很难落地。因此,各地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选择相应的选课模式,各学校再根据办学条件选择相应的课程套餐。

学校提供的课程组合套餐会逐步成为学校特色和优势的表征,实力越强的学校越能够提供区分度大的课程套餐。一些实力强的中学会专门为优秀学生开设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传统理科套餐和历史、地理和政治等传统文科套餐。而生源条件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学校,会形成以物理和历史为分类标准,辅之以其他学科组合为主的套餐。

0
0
关键字:高考 改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