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市川博:回首我与中国相互学习的六十年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市川博 已有0人评论  2019/3/5 8:54:51  加入收藏

在中国的课堂上,当年我常见到学生将双手背在身后端坐,认真倾听并记住老师说的话。举手时,只将肘部弯曲竖立起来,如果被点名回答老师的话,就要站起来面向老师回答问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仍在继续,但以摆脱这种教育为目的的“愉快教育”同时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上海的一师附小等学校悄然展开。

我看到这种上课模式已经是十年后的90年代了。虽然那时我看到的很多课堂仍然是学生将双手放在身后端坐着认真听老师讲课,但是在一些热心改革的学校,如一师附小、上海师大附小、建青实验小学等已经开始运用投影仪等教学工具进行生动的讲解;语文课上,让孩子们带上绘有动物或人物形象的头套,表演课文中的故事等,创造了各种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的活动。此外,我还看到了孩子们能在课外活动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演奏乐器、跳舞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当时的愉快教育大多数都是在老师指示下进行,虽然也能感受到“愉快”,但大多数情况还是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就在那个时候,我也看到了精彩的课堂。每次到上海,我都会去一师附小访问,与倪谷音校长和宋珠凤副校长热烈交谈。有一节唱游课令我印象深刻,学生们是又唱又跳地进入教室和离开教室的,整节课孩子们都在欢快地舞动身体唱着歌。在另外一些学校,我也看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彩课堂。

甚至在昆明的春城小学,我也遇到一位优秀的美术老师,她在美术课上穿着像女演员一样优雅的裙子,没有让学生拘泥于写实性的绘画,而是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个性化地率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社会课: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上世纪末,我还看到了一节堪比日本优秀教师上的课。学生们在课上大胆地发表意见,提出疑问和假设,对问题进行深度地追问和探究。这就是1999年在上海闵行区北桥中心小学王玉兰老师执教的一节4年级的社会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学习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四大发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为祖国建设发奋学习的热情。通常的课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但是在王老师的课上,学生们却围绕四大发明产生了自己的疑问,课后他们围绕疑问先展开了调查,在第二节课上根据调查结果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中有这样一段围绕火药的讨论。

徐张伟: 我认为古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用于研究和发明武器。

利得群: 不对,我反对他的说法。据我所知,我们的古人并不是没有研究和发明武器。我找到了一本书可以说明问题。(翻开书本,通过实物投影仪出示)这里讲到: 南宋时期,宋人就用火药制成了火炮,用于战争。你们看,这就是他们打仗的图片。这本书里还讲到,后来这些技术被传到欧洲,欧洲人利用火药发明和制造了威力更强大的炸药和武器。(出示漫画图片)

T: 你出示这份资料想说明什么问题?

利得群: 我认为我们国家发明了火药后,不是没有研制武器而是发展速度比较慢,洋人的技术发展快,所以土枪土炮比不上洋枪洋炮。

陈家童: 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我们的古人虽然发明了火药,但他们并没有想到要进一步去发展它,而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骄傲自满,认为这样就行了。

T: 怎么样就行了?

陈家童: 他们认为自己的武器已经很了不起,敌人肯定已经攻不进的,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外国人用我们发明的火药发明出了更先进的武器。等洋人攻进来的时候他们就束手无策了。(许多人点头表示赞同)

张风帆: 我反对陈家童的观点。我收集到的一份资料里讲到: 元明时期,火器已经有了不少发展,我国已发明了不少火枪、火炮。(出示图片和文字说明)由此可见我们的前人并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骄傲自满,还是在努力地发展的。

T: 那么,你认为洋人的洋枪洋炮为什么比我们的土枪、土炮厉害呢?

张风帆: 美国人的发展速度特别快。

吴陆馨: 我还是认为,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后,把它用在了放烟花爆竹上,根本就没有用来很好的发展武器。而我们的一些叛徒却把它传到了外国,外国人就用它拼命的发展武器,最后来攻打我们。

T: 请问你刚才提到的叛徒指的是谁?

吴陆馨: (无话语塞)

吴晶晶: 她的意思是那些把火药传出去的人。(吴陆馨点头)

T: 你为什么把那些火药传到外国去的人说成是叛徒?

吴陆馨: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而那些人却把火药传到外国,使外国人发展得比我们还快。

T: 就因为这些人把火药传到外国去,才使外国人发展得比我们还快了吗?(吴点头)

吴晶晶: 可是,如果我们不把火药传给外国,我们也不会有电视机看的。

T: 是呀,如果各国之间没有交流多可怕,传出火药的人我们也不能称他们为叛徒呀。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虽然这节课中能看到老师的主导性,伴有一问一答的场面,但是老师并没有把要教授的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止于提问让学生说出观点的根据。② 学生们呈现自主调查所获得的根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③ 学生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假设和看法,如“古人骄傲自满”、“火药只是用来制作爆竹而不是用于制作武器”等。④ 在同伴答不出问题时,孩子也会以“H可能是这么想的”来帮助解围。⑤ 孩子们展开了小组学习。⑥ 这节课所论及的发明、继承、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流(吸取与传播)等问题,正是与每一个创造历史的人的生存方式紧密关联的重要问题。而这一课恰恰在培养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所需的基本能力。⑦ 这节课让学生自由大胆地相互交流,同时掌握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从这点上说,是一节非常出色的课。

[品德与社会课:独特的文字]

进入21世纪之后,“以学生为中心”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口号,像上述王老师上的课那样,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深入的讨论和探究的课堂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其中就有我在2007年3月看到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由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王莉韵老师执教,那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节课。

学生已经学习了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发挥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伟大发明,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并加以珍视。这节课是第三课时,以学习汉字的变化和发展为目标。课上,围绕年轻人在网络上把“加油”写成“+U”,把“再见”写成“886”等现象,这样的做法是否是对汉字的不尊重展开讨论,学生们展开了激起的辩论,课堂充满了活力。

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前辈不断积累的优秀遗产和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但有时对传统的扬弃和改进、纠正也很重要。“+U”、“886”是社会变革带来的问题之一。虽然孩子们踊跃地表达意见,进行激烈地辩论,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时代的潮流无法阻挡,很多东西也许会自然消失,也许会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从艺术上看也是非常美丽的文字。然而,当我还是一名大学生时,中文中的“個”被简化成“个”字,我非常惊讶。虽然为了方便就把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富有意味的汉字进行简化,让人觉得不可理解,难以解释,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完全不介意。在汉语文章中,也常有阿拉伯数字替代了汉字数字,可年轻人们对此都已习惯没有觉得奇怪,反倒因为其方便书写而备受欢迎。

新的潮流产生自年轻人。对于“+U”、“886”等贴近生活、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加以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并由他们自己来考察、判断和创造新的历史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节非常有价值的课!

0
0
关键字:课改40年 儿童中心主义 以学生为本 课例研究 社会科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