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王枫 已有0人评论 2019/3/1 14:53:40 加入收藏
(一)互联感知可交互的智慧校园环境
学校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促使智慧学校存在的物质属性和地理属性发生改变,逐渐形成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体+网校”的学校新形态。智慧学校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整合,实现学校中的人-人相连、物-物相连、人-物相连,把学校中的所有人和物都有机联系到一个学校的“大网络”中,再把这个网络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连接到一起。
在此基础上,智慧学校的“智慧”将首先体现在学校对校园环境中“人”的感知上。这种“感知”能力,主要借助生物识别、语音识别、射频识别、红外感应、遥感定位、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网络行为采集等技术,通过个人账号的ID匹配,使校园的现实或虚拟环境能够在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获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数据信息,并进一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将感知到的数据转化并应用到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等方方面面。
从智慧学校的物理环境特征来说,学校的互联网络为师生提供了线下泛在的教学空间,校园中各区域配置的智能设施设备都可以成为师生随时获取所需学习资源的终端,实现校园环境的泛在可交互。与此同时,传统、固定、单一的教室空间设置和秧田式的桌椅摆放方式都将被打破,教室空间的功能布局将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灵活变化,学生共享的公共学习空间不断扩大,多功能学习空间逐步取代单一功能的学习空间,最终实现校园环境对师生需求的主动回应。
(二)丰富多样可选择的智慧课程资源
信息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将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方式呈现。智慧学校的课程教材与配套资源将在数字化背景下得到极大丰富,经过审核的各种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互动式和集聚式等数字教学资源将与传统的教学资源一起,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实现按需集成,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变得极为便捷,多样化、系统化、系列化等特点将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主要特征。
课程教材、配套教辅及学习资源的全面数字化,能充分发挥数字媒介优势,通过校园中的开放式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和搜索引擎等设置,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库。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学校课程资源的创生主体也将从本校教师拓展到他校、区域、异地、全社会甚至是全世界的能人志士,并最终促使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同时成为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和创造者,既广泛地汲取他人创造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又将自己在研究、教学、学习中创造的资源,利用技术互联实现全球共享,促成教育资源边际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教育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
(三)多元实时自适应的智慧评价模式
在智慧学校中,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数据产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数据能够被实时采集和进行智能化分析与反馈的过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日趋成熟,使学校能够通过多元实时的评价和数据分析产生对学习者的“认识”和“了解”,并依据这种“认识”和“了解”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这种智慧学校的评价“智慧”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智慧”,而当评价能够进一步基于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预测和建议时,这种预测和建议的“能力”就完成了从“感知”到“思维”最终到“反馈”的“智慧闭环”。智慧学校的评价“智慧”主要有三方面关键特征:
一是实现多元学习评价与学习过程的同步发生。在学校互联环境的支持下,校园环境能够同步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数据,并利用特定的评价手段、工具和方法,对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知识技能掌握达成度和熟练程度、迁移水平及学习能力、身心健康与个性特长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可视化报告并在云端存储追踪性数据链,为教师充分把握学生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提供评价参考,也为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学业与发展提供反馈。
二是使自适应评价反馈和自适应学习成为可能。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基于技术的多元实时学习评价产生的数据,将通过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描绘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模型,并根据学习者当前的学习和作业情况,再与大数据库中大量学习者的学习模型进行比对,进而通过分析判断给出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学习建议。这种依托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自适应学习方式,能为学生的教育全过程提供专属的人工智能学业助手,最大限度上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激励作用,为学习者预测并推荐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三是评价形式不断拓展与完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纸笔测验,也不再必然由教师实施,利用技术终端的评价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价和远程评价等各种教育评价形式都将成为教育评价的可用形式。同时,计算机自适应题库(CAT)的系统构建、智能人机对话、智能阅卷系统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将使传统纸笔考试和评分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也为构建更加精准、公正和具有针对性的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完善途径。
(四)泛在深度可持续的智慧学习发展
智慧学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智慧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智慧型人才。智慧学校通过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结构性变革,不断深化智慧学校的“课程-教学-评价”一体联动,最终促成学生的“智慧”学习与发展。
首先,智慧学校的泛在学习环境将打破学校的“围墙”和学习的“围栏”,使线上与线下的学习充分融合,正式与非正式的边界变得模糊,学校将利用校园互联的开放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大型开放在线课程等具体技术实现形式,推动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和无边界学习。
其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紧扣学习规律的深度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当代学习科学对人的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智慧学校的教学实践和技术应用提供了科学指导。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实现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本身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智慧体现。智慧学校的学习“智慧”具体表现在:
一是更加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学习科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这一点上说,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本身可以认为是基于使用者的主体性的。这种关注学习者主体性的典型技术应用案例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实施的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更加关注学生对课程关键概念和关键原理的深度理解、掌握和应用,并能在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培养高阶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主动性等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二是更加注重真实情境下的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解决。学习科学强调学习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促使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境创设更加便捷、学习过程本身更具吸引力、学习方式更具参与感和互动性。当前,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技术手段和游戏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已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景化呈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在智慧学校的学生学习与发展中,新技术支持下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真实情境的学科与跨学科融合学习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三是更加关注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发展。学习科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元认知调控和反思是深度学习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智慧学校中,学生通过校园环境对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和评价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结合教师的引导形成对后续学习的自我调控和自我指导。这种学习的调控性和元认知发展同样表现在学生的“学会选择”上。学生基于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在丰富的课程资源推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形成个性化课程菜单和资源库,甚至在未来可能实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和当前已达成的学习状况自主确定灵活学程的混龄学习管理方式。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