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详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8/11/16 8:14:06 加入收藏
12.尖子生不是“补”出来的
陈维嘉(北京汇文中学原校长)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又当了这么多年学校管理干部,几乎没看到哪个学业突出的孩子是“补”出来的。家长千万别以为,自己投入了、努力了,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事实上这是极具或然性的事情。
我并不反对补课,但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课外补习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学习能力特别强,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其需求,学校的老师已经不能再指导了;其二,学习困难,存在薄弱环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必须要额外地修补漏洞、梳理知识。
除了这一头一尾,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上好学校的课,就足够了,没有课外再补习的必要。
13.父母对孩子感到焦虑是因为对自己缺少信任
芦咏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孩子处于青春前期时,父母中特别强势的那一方的价值观,会强烈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特别建议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当孩子遭遇失败后,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首先要表达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然后再跟他讨论这件事有没有收获,下一次怎么办,如何改进。
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有一份焦虑,是因为对自己少了一份信任——可能不喜欢自己,可能怀疑自己,可能认为自己不优秀。所以会不断地把焦虑投射出去。孩子作为父母身边最亲近的人,承受着父母的焦虑。
请父母信任孩子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看到无限的可能,要给孩子希望。
14.尊重孩子从允许孩子犯错开始
祖雪媛(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校长)
“尊重孩子”的教育会带来怎样的教育结果呢?我们从列举的三个家教典型表现进行对应分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成长的程度与速度都有其特点。家长没必要也不应该以单一的标准和成人的水平去苛责孩子。
其实,家长只要将两件事做到便可。
一是角色置换。在与孩子相处时,将孩子置换成你的上级、同事、客户、朋友等人格平等的主体,你会如何看待,如何交流,如何对待,按照这个方法代入之前提到过的三个典型家教体现,该如何选择就显而易见了。
二是抛弃陈旧的伦理观念。孩子纵然是您生您养,他也是作为一个具备独立人格与尊严的人存在的。天经地义的是亲情关系,而不是颐指气使。
“尊重孩子”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始,“爱”与“罚”都应恪守“尊重”的度。“尊重孩子”——其实,比做不做得到更难的是我们究竟想不想。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