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16位名校长教育理念:回到教育原点思考教育

来源:不详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8/11/16 8:14:06  加入收藏

3.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

李烈(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北京正泽学校校长)

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和“交往”。

孩子身边的生活,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其次,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

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

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的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地引导了孩子们的向善、向上。

第三,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

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或成熟,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4.理念丢掉母语,我们怎能找到自己 

窦桂梅(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我为什么把语文叫母语,这个我反反复复地讲过。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不热爱自己的母语。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划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他的文化素养。

我们现在对语文的理解和敬畏,都还缺一点点。我们孩子也发生过一些小故事和笑话,比如用“陆陆续续”造句,学生说: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地回家了。你到底有几个爸爸?

孩子今天对“陆陆续续”这个成语真的都理解了吗?我们现在的教室太忙了,我们的老师太忙了,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太苍白了。一个新的成语,老师就说赶紧把课本打开,这个成语你给画起来,一会儿就考你,所以就有“我弟弟长得欣欣向荣”这样的笑话。

我们的语文还是有些问题的,我个人觉得,数学还是比较热烈。现在我们在改革,是特别有必要的,比如文理不分家。我来北京十几年,语文是必须要大幅度提升了,语文不能再单篇碎片化教学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