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德国研究者 作者: 孙进 已有0人评论 2018/6/30 22:04:27 加入收藏
只有把这些“差生”也教好,才是真正的好学校
以上这三所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能把各方面条件不理想的学生(“差生”)教好,也都获得了“德国学校奖”(der Deutsche Schulpreis)。这并非出于偶然。
“德国学校奖”由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和海德霍夫基金会联合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评选出1所年度最佳学校和4至6所年度优秀学校,并由德国联邦总理、总统或者外交部长亲自向获奖学校颁奖。这是德国目前要求水准最高、奖金额也最高的学校竞赛奖项。
在评委会拟定的六项评价标准中,能否成功应对学生多样性所带来的挑战,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标准。而且这种多样性不只是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差距上,还体现在学生在种族、语言、宗教信仰、家庭出身、身体健康、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差异上。一所学校只有在应对学生多样性挑战方面有良好的表现,才有可能获得德国学校奖,成为德国最佳学校。
评委会之所以将应对多样性列入评选标准,是因为德国学校没有筛选学生的自由,它们不得不去应对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并用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对教育现实的复杂化,以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
与德国相比,我国总是倾向于用简单的方式应对复杂的教育问题,例如把学校分成不同的等级,把学生分入不同的班,生成一个均质性群体,以便实行统一化的管理和教学。但社会现实是复杂的、多元的,任何简单化的处理方式都是对现实的一种生硬切割,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然,德国在评定最好的学校时,并非只看学校在一个方面的表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应对多样性挑战之外,还要看:
(1)教学成就,即学校在核心教学科目、艺术、运动领域或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学生培养成就(以其自身的起点来衡量);
(2)课程质量,即看学校是否让学生独立负责其学习,是否促进深度理解式学习和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是否持续性地改善课程等;
(3)责任,即看学校是否让学生在课内外民主参与决策、独立提出倡议、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4)学校氛围、学校生活和校外伙伴,即看学校是否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充满激励的校园生活,学生、父母和教师是否乐于去学校,学校是否与校外机构和个人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
(5)学习型学校,即看学校是否实行民主领导和管理,鼓励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师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地进行自我改善。
德国的经验显示,在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秀时,不能只是看它能否将尖子生教好,还要看它能否把各方面条件不理想的学生也教好。因为把尖子生教好并不稀奇,他们本就优秀。只有把这些“差生”也教好,才是真正的好学校。这就是德国学校奖评委会的价值标准。
此外,在对“好”的定义方面,当然不能仅仅把学习成绩好当作好的标准,还要看其他的标准,例如:学校有没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自主,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帮助他人,学会理解和包容异己、与异己和谐共生等。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在未来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
德国的学校正在这么做,这是因为德国人知道,学校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如果我国的教育继续以通过高考、而不是以适应未来的生活为导向,教育评价继续以考试成绩、而不是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准绳,那么我们的教育在根基上就产生了偏斜。而在一个偏斜的根基上,人们很难再摆正任何东西。这不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难以解决教育困境的一个症结所在吗?
(作者:孙进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