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被塑造了“神话”的芬兰现象学习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郑钢 已有0人评论  2021/3/28 9:10:19  加入收藏

导读学生学业具备高水平,幸福指数名列前茅,且教育改革颇有引领性,因其以上三点,芬兰教育一直被引为楷模。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郑钢,在下文中分析了芬兰教育中尤为被人称道的“现象式教学”,或可引为借鉴。

郑钢,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

要衡量和评估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无非是这些:学生学业水平是否在世界范围名列前茅?学生的幸福指数是否很高?改革是否具有引领性和开拓性?

如果要在全世界找到上述三者完美兼备的国家的话,应该说非芬兰这个北欧国家莫属。

只有单语的视角心灵,很容易闭塞受限,犹如只是从一扇窗户看风景。英语学习,能帮助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透过不同的视野角度,能欣赏更广阔而多姿多彩的世界。

一、芬兰为何拥有高质量的教育

近20年来,芬兰以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之一而享有盛誉,拥有众多的令人惊讶的教育纪录和吸人眼球的教育名片。

该校15岁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成绩通常在全球PISA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拥有出色和傲人的学业成绩。

不仅仅如此,芬兰还是唯一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生活满意度都很高的国家,这取决于芬兰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安全和平衡的成长、学习环境。

芬兰学生无论在校,还是在家的学习时间都很少,是参加PISA测评的国家和地区中最少的。作业也不多,低年级的学生每天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完成他们需要完成的事情。

芬兰有句谚语:“真正的赢家不竞争“。

”芬兰学校没有统一和标准化的测试,也没有高频率、高利害和高风险的评估,更没有针对学校和学生的问责措施,学生得到的口头评价远远比正式评分多。

学生参加统一考试的唯一机会是在高中毕业的那年,这次成绩是大学入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芬兰通过信任文化和专业氛围的营造,建构了多样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的教育体系,营造宽容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激发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对所有儿童在学校学习的社会责任与通过标准化测试催生的教师对学生责任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分担责任在芬兰教育体系内建立了强大的互信,这是芬兰教育成功的一个经常提到的因素。芬兰的教育官员经常提到“我们不需要外部的标准化测试、教师评估或检查来保证高质量。”

芬兰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系统和学校不应该像商业公司那样进行管理,商业系统追求激烈的竞争、基于衡量的责制和绩效决定的薪酬是共同的原则;相反,成功的教育体系依赖于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信任和集体责任。

而且,教师职业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技术性的、临时性的技艺,任何人只要有一点指导或者略微培训就可以做到。成功的教育体系依赖于教学和学校领导的持续专业化。

二、现象教学:PBL教学的新成员

说起PBL,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对于这个英语缩写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有人会想到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nring),也有人会想到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还有人会想到基于基于过程的学习( Process-based learning),这些都是颠覆传统教学方法的“代名词”。

芬兰人还给PBL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现象式教学,英语是 Phenomenon-basd learning。

当“现象教学”一开始出现时,立马惊艳了世界,甚至立刻被塑造了“神话”,认为这是“芬兰废除分科教学”的确证,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取消科目,以现象式教学的方式开展所有的教学。

尽管后来有人澄清了真相,所有年级的学生只是每年至少要参加和学习一个现象式主题教学,而不是以现象学习代替所有的学科教学。在芬兰,现象学习并不代表课程设计的整体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仍然存在。

之所以芬兰会提出现象教学,一方面与未来社会的形态有关,未来社会面对的挑战和问题解决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解决,如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化、人工智能的兴起等复杂问题;另一方面,与芬兰当前开展的素养改革和课程改革有关。

芬兰是世界上较早推进素养改革的国家,本世纪初提出了通过培养横贯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今后社会的变革和挑战。横贯能力与美国的21世纪技能、中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横贯能力指的是将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生活各领域的能力。这种能力注重各学科识交叉应用与整合,能够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领域,并为学习和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横贯能力具体体现为:

思考与学习

文化能力、互动和自我表达

照顾好自己,管理好日常生活

多元文化理解

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参与、参与和建设可持续的未来

2016年,芬兰启动了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比以往任何时保都更强调技能、社区实践、知识建构、问题解决、持续评估、自我评估以及技术的使用。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能够将不同学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形成有意义的整体,能够应用知识并在协作学习环境中使用。

现象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探究的学习有相似之处。然而,一个关键的区别是现象的学习必须有一个全球性的背景和跨学科的方法。

这意味着主题必须是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或“现象”,学习者需要运用不同的视角研究此话题。

三、现象学习教学的模式建构

现象教学的学习始于学习者对于现实世界现象的共同观察。观察并不局限于对主题的单一视角,相反是从这一现象的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并整合多个内容领域。

现象学习意味着将现实世界的现象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实体,并在真实环境中,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学科)研究。

在现象学习中,现象本身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对象。这种方法打破了以往基于主题的知识划分。也打破了以往专注于数学、识字或历史等特定学科的学科壁垒,而是探索跨越学科界限的现象。

这种方法代表着一种新的跨课程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人类真实学习方式的回归。

芬兰教育研究者派拉施卡斯和约翰娜对现象教学提出了五个维度:整体性、真实性、情境性、基于问题的探究和开放式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这些维度为教育工作者设计现象学习提供了一个教学模型。

整体性指的是对从多个学科角度解决一个问题,并确定不同观点如何相互吻合或相互矛盾。通过多个不同学科的角度观察现象,有助于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世界,并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包容性解决方案。

真实性是现象学习的重要特点。现实世界的现象为学习提供了起点,学生研究的现象是真实的,而且,学生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和学习,将知识应用于有形的事物,并通过跨越学科间的界限来培养与之有归案的信息和技能。

情境化现象是存在于有形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象。重点不在于“主题”本身,主题通常可以是一个独立于场景进行分析的枯燥主题。相比之下,一种现象是与它出现的背景紧密先联系的。

在现象学习中,理解和研究现象通常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例如,为什么飞机会飞起来并停留在空中?当学生探索现象时,他们必须识别和调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领域,其目的在于创建可以实现的调查。

开放性含义的维度是多向的,正如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开放可以指课堂的开放、课程的开放,资源的开放.....,当然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开放,现象学习的本身是对于探究的兼容和答案的多元,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

 如果从时间序列和教学流程的维度设计现象学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开始:

让学习者从现实世界中选择一个“现象”;

这个主题应该有一个全球或者区域的背景,并且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事件相关。

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一个以“如何”、“为什么”或“如果”开头的问题?”确定并教授与学员所选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他们需要什么技能或知识来解决问题?

确保有一个开放的时间结构,供学习者进行必要的研究和解决问题。通过建立一个框架来促进这个过程,这个框架将帮助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并发展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现象学习中获取有意义的体验

现象学习提供给学生一个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学习者在体验中积极地解决现实   世界中的问题。

这也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够参与到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学习中,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诸如沟通、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重要技能。

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所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参加了以现象为基础的学习活动。英语老师们举办了一个以“时间”为中心的现象学习周。时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种现象,但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

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学习和了解芬兰钟表匠职业,然后用纸板制作了古代的钟表。三年级的教室创造了历史上不同文化的日历。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设计蓝图和地图来预测他们城市的未来。

六年级结束时,这所学校的学生去英国进行班级旅行。在他们的“时间”现象学习中,学生们为他们的8天旅行创建了可视化的行程,传达了时间是每项活动的基本元素。这些学习内容是学生提出问题的结果。

再譬如,移民是目前欧洲最大的问题,也是当下人们无法避免的现象。芬兰豪霍综合学校去年的一个项目就是关于移民的,当时移民涌入欧洲成为了全世界的头条新闻。

孩子们与德国学生紧密合作,分析和比较他们对移民的理解。15岁的孩子还走上街头开展调查,以收集当地人对移民的意见,他们还访同了附近的移民中心,采访寻求庇护者。

他们通过通过视频与德国的一所学校分享了他们的发现,这所学校也开展了类似的项目。

学生在现象学习中,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这些现象是在他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且,学生在研究、探究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沟通、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方面更强的技能发展。

学习者变得更加独立,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赫尔基大学的 Kirsti Tonka教授去年出了一本关于现象学习的书:《从芬兰的非凡学习》。

在此书中,他明确指出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性,“社会变化如此之快,需要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更广泛的专业知识。

在解决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不良结构和挑战问题时,整体性和跨学科的思考时很重要的。

作者:郑钢,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外滩教育特约作者,著有《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和课堂》、《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

0
0
关键字:芬兰 芬兰教育 芬兰现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