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小学生《送别组诗》表达方式的探究

来源: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小学 作者: 张帆 已有0人评论  2018/1/4 22:06:51  加入收藏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小学张帆

教学目标:

1.对小学教材学生已经学过的《送别诗》,进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借景表达真挚感情的手法。

2.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意识。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自主探究方法,通过研究感知,总结出诗人借景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前期研究情况:

学生自主搜集古诗词中有关送别的诗篇,熟练朗诵并初步了解古诗词大意,并且思考作者怎样表达情感的,能够初步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提出问题。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小游戏飞花令,男女生比赛。

2.提出问题,引入探究

在这一首首凄婉情深的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采用一种非常典型的表达方式,来诉说对朋友、家人的离别深情。这种典型的表达方式就是借景抒情。(板贴借景抒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几组送别诗,去探究诗人借的什么景来抒发心中离别相思之情的。

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1.小组汇报交流前期研究情况:

看来,同学们前期的搜集准备得很充分,这是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当中的一首,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①谁来读给大家听?

②你是从哪句诗中感受到诗人王维对朋友元二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其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情感呢? 

③引导学生吟诵,体会不舍之情。

④同学们,诗人其实早就将这种离别深情藏在了前面的写景中了。借的是什么景?你们发现了吗? ⑤生交流:

师总结: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之时,常常折柳相送,以表达自己不舍之情。所以折柳送别便成了经典画面,而“柳”也就成了送别诗中的经典景物。

⑥ 师:同学们,其实用“柳”表达送别之情,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采薇》篇中。(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通过一同探究《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发现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三、分组探究,得出结论。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探究《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时,从大量的搜集的信息中,筛选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借景抒情的送别诗,通过品读经典名句,整合信息,得出结论,知道诗人是借的景是柳(板书柳)来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那在你们所搜集的送别诗中,诗人还会借助哪些景寄托自己的情感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探究方法,分组进一步地探究学习。

出示要求:

小组探究:

1.逐篇探究课前搜集的送别古诗,了解诗人借助哪种景物寄托的离别之情,说说你们的理由。

2.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3.尝试分类,并完成表格,得出结论。

1、指名读要求。

2、小组探究学习,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点拨引导。

(这一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延伸探究,激发兴趣。

(一)总结回顾,积累背诵。

1、总结回顾。

2、积累背诵。

(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孩子们,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别诗中离别情感的抒发,还会借朦朦月色、杯杯浓酒、十里长亭、沉沉日暮等景物,有时还会借送别的地点,不同的送别方式等向友人诉说衷肠,表达情感,课后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继续进行探究学习。

板书设计:


送别组诗

借景抒情        柳        搜集信息

?           草        筛选信息

地点            水        整合信息

方式           ......     得出结论

......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