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韩世文 王占伟 孙和保 金锐 已有0人评论 2017/12/3 17:02:56 加入收藏
10月28日,贾利民在山东曲阜捧回了“乡村教育家”的奖杯——这是民间机构对他坚守乡村教育28年的又一次肯定,更是对他带领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8年走出一条乡村教育发展智慧路的赞赏。
这几年,忙着领奖的贾利民,不仅领取个人的奖杯,还带回更多学校的荣誉,那些 “最具幸福感学校”“十佳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基地”的证书和奖牌,同样一次次证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国家战略,正是在这样的乡村学校由一个个乡村教师团队作为重要的支撑而逐渐变成现实的。
这样的学校,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也提供了借鉴和经验。7年来,中国教师报记者先后三次组团走进六道河中学采访,正是希望见证六道河中学变革的力量,挖掘乡村学校发展的智慧之“道”。
这一次,“隐藏”在四面环山的乡村,安静又蓬勃的六道河中学,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一、借势谋变,在坚守中做强乡村教育
从北京驱车赶往六道河中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尽管公路两旁青山绿水,但弯弯曲曲的道路以及越来越偏僻的目的地,着实让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乡村中学。即便是这样,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依然在7年时间里6次走进六道河中学——这是谁也不曾想到的。
2010年9月10日,温家宝第一次视察六道河中学,那时贾利民接手这个先后由4所农村校合并的学校刚一年,开启课堂教学改革还不到两个月。除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还能以怎样的状态和面貌迎接国家领导人的到来呢?
那时候,学校大胆启用的新课堂模式将温家宝带入小组学习中。尽管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刚刚起步,但全新的课堂样态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放大了自主合作的价值,最终得到温家宝的肯定,这无疑为学校走课改之路吃下了“定心丸”。
此后,温家宝多次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走进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参加活动,为学生们上地理课……而伴随着这样的“走进”,六道河中学也一年一个变化,新的设施建起来了,教学成绩更是自2013年一跃成为兴隆县第一后,一直保持至今!
贾利民从不否认领导人的关注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名声大噪”的六道河中学在随后几年间迎来了全国各地10余万人次的观摩学习,以及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到访指导。然而,真正强大自身并走出适合六道河中学实际的发展道路,却不是简单归结到“领导关怀”就能解释的。
或许,2013年兴隆县的中考经验交流会上,时任六道河中学政教处主任付德才代表学校发言时的感慨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由于外界对课改的不理解,来自各方的质疑、反对、指责甚至谩骂纷纷而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我们没有彷徨,贾利民校长意志坚定地告诉教师们,课改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
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带给六道河人的是课改的信心,是发展的动力,是对未来发展的憧憬。贾利民正是借助这一契机,放大“师师班主任,生生课代表”的具体策略,以及“四段七步三查”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问题不断解决和课改深化中,带领师生扎扎实实在课堂寻求突破,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乡村教育拼的不是硬件,做的也不可能是精英教育。但是,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均衡的教育却是每一所学校的责任。六道河中学没有在被“关注”和迅速崛起的情况下忘记一所乡村学校的使命,他们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优生更优、中等变优、差生进步”。城区学校放弃的学生,他们“收留”并且促其发展;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他们倍加关爱,让学生不再跟随父母进京读书……
一次“机遇”给了学校更多发展可能,也引来了更多资源;不忘初心的坚守让学校保持着乡土本色,践行着课改理念。当学校的教育秩序重塑,师生的发展欲望被激发,六道河中学真正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快车道。
正如今年毕业的学生李佳钰写下的文字一样:“路是自己选的,不管前方是什么,都要坚持走下去……”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