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识分子 作者: 王丹红 已有0人评论 2019/12/3 22:35:53 加入收藏
六 、百年反思杜威哲学
杜威的实用主义是反智的,它不同于经典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后两者将智力视为教育目的本身,而实用主义将智力当作工具和方法。
——《转型中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和学院历史》(第四版)1997
《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作者:约翰·杜威 编者: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1900年左右,正是美国承德国大学体制,实现现代化之时。
而创办柏林大学(洪堡大学前身)的德国学者冯·洪堡( von Humboldt,1767-1835)依据了两项新人文主义原则:学术与教学自由,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他强调,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广泛的人主和学问基础上,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寻找新知识,而不应该在某种学科中发展狭隘的专门知识。他认为,从新人文主义出发,修养或通识性的修养,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是人作为人应具有的素质,它与专门的能力技艺无关。
1997年出版的《转型中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和学院历史》(第四版)(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在第14章专门讨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观念和经典人文教育理念之争,书中指出:杜威的实用主义是反智的,它不同于经典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后两者将智力视为教育目的本身,而实用主义将智力当作工具和方法。
在杜威1919-1920年访问中国之际,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约翰·厄金斯教授正在创办本科教育的 “荣誉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西文经典著作。1929年,在芝加哥大学新任教授哈钦斯的倡导下,发展为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伟大书籍运动。
但是,受杜威实验用主义观点的左右,这一时期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中国学者,均对此没有介绍。比如杨荫榆(1884-1938)1918-1922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陈鹤琴(1892-1982)1917-1919年在哥伦亚大学学习教育,是杜威实验主义理论在中国积极的实践者。
蒋梦麟在自传《西潮》中回忆杜威:他的著作、演讲以及在华期间与我国思想界的交往,曾经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发生重大影响。他的实验哲学与中国人讲求实际的心理不谋而合。
1920年代,以东南大学梅光迪为道的“学衡派”与胡适为领导的“文学革命”之争,实际上是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
胡先骕在《朴学之精神》中,比较了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学风后说:“自《学衡》杂志出,而学术界之视听以正,人文主义乃得与实验主义分庭而礼。”
从1915年跟随杜威,到1952年杜威逝世,胡适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最坚定的信徒。
1921年7月11日,胡适在《晨报》发表文章 “杜威与中国”,他写道:我们还可以说,在最近的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这句预言初听了似乎太武断了。”
1952年12月,应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长邀请,胡适从美国到台湾,在师范学院发表演讲,题为 “杜威哲学”,他说:
“1919年(民国8年),杜威先生到中国来讲学,我们几个他的学生,在他开讲以前,举行了几次公开的讲演,把他的思想做一些通俗的介绍。我的讲演有一部分收进了《胡适文存》。像《实验主义》和《最近五十年的世界哲学》两篇文章里,都提到杜威先生的思想。
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学、教育学说,被公认为最新的教育理论,不但影响了全美国的学校,由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也影响了革命初期的俄国。苏俄那时的教育制度,便是依杜威先生的理论制定的,后来革命的倾向改变,整个教育制度也就改变了。中国教育界自1919年到现在,也深受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1948年12月16日,当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和夫人乘飞机离开北平时,他可能未曾料到,他永远离开了祖国、离开了北京大学,也永远失去了小儿子胡思杜。
今天,在纪念杜威访华百年纪念之际,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杜威哲学为何在中国一枝独秀?
第三稿 2019年11月25日星期一 9:00PM
参考资料:
1. 白吉庵著《胡适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2. 蒋梦麟著 《蒋梦麟自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 沈卫威著 《“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4. 对胡适“有决定性影响”的大师杜威http://book.ifeng.com/special/wusiwenrenpu/list/200905/0501_6351_1135327.shtml
5. 胡适:杜威哲学.http://www.aisixiang.com/data/86778.html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