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杜威访华百年:实用主义对中国影响几何?

来源:知识分子 作者: 王丹红 已有0人评论  2019/12/3 22:35:53  加入收藏


同样来自安徽,梅光迪比胡适年长一岁。1910年,胡适考取了清华庚款留美奖学金,赴美国留学。次年,梅光迪也通过这个奖学金到美国留学。1915年至1917年,胡适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攻读博士;1915-1919年,梅光迪在哈佛大学从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攻读博士。 

1915年9月,梅光迪刚从美国西北大学毕业,正在康奈尔大学所在地绮色佳度假,准备前往哈佛大学读博。9月17日,胡适诗赠送梅光迪入哈佛大学,诗云:

梅生梅生毋自鄙 神州文学久枯馁

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

文学革命其时矣 吾辈势不容坐视

且复号召二三子 革命军前杖马棰

  ……

在这首诗中,胡适用了十一个外国字的译音,并第一次提到“文学革命”。诗的本意是鼓励友人,却引发了胡适另一位好友任鸿隽的诗兴。9月19日,任鸿隽把胡适诗里的一些外国字连了起来,做了一首游戏诗《送胡生往哥伦比亚大学》:

牛敦爱迭孙,培根客尔文,

索虏与霍桑,烟士披里纯。

鞭笞一车鬼,为君生琼英。

文学今革命,作歌送胡生。 

诗的最后一句,被胡适认为是挖苦自己“文学革命”的狂言。9月20日,胡适离开绮色佳到纽约,并在火车上回敬诗一首,表明自己的文学态度: 

“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

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纯。

小人行文颇大胆,诸公一一皆人英。

愿共僇力莫相笑,我辈不作腐儒生。

在这首短诗中,胡适特别提出了“诗国革命”的问题,并且提出作诗要像作文一样,不必受声律的束缚。对此,任鸿隽、梅光迪极力反对。在随后的一年,双方争辩激烈。争论来来去去之间,胡适更坚定了做白话诗的决心,以及试验白话诗的想法。 

1916年,胡适任《留学生季报》主编,发表自己所写白话文诗,因该刊在上海中华书局发表,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8月21日,他在日记里归纳出文学革命八个要点:不要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僻谷、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不募仿古人、须言之有物。同一天,致信上海《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 

陈独秀主张写实,反对古典主义,他在回胡适信中写道:“文革革命,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此非戏言,更非空言……此事务求足下赐以所作写实之文字,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寄登《青年》,均所至盼。” 

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革命宣言:《文学改良刍议》。 

上海燃起的文学革命之火,燃烧到了北京,遇到蔡元培,又燃烧到全中国。 

四 、“暴得大名”

青年教授胡适,在中国“暴得大名”,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背景。 

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那一年,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9月,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 

《新青年》是联结这三位天南地北、背景殊异的学者的纽带。 

1916年12月26日,从德国归来的蔡元培接到黎元洪总统任命令,成为北京大学校长。赴任前,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赴任有碍名望。但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息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 

1917年1月4日,当49岁的蔡元培乘马车进北大时,陈独秀正在北京办事。经友人推荐读了《新青年》后,蔡元培聘陈独秀成为北大文科学长;38岁的陈独秀向校长推荐了胡适,并将《新青年》总部迁到北京;5月22日,26岁的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博士答辩,6月启程归国。9月4日,蔡元培签发聘书,胡适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声誉鹊起。 

胡适在北大的第二年,除任《新青年》编辑外,又辅导北京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清、顾颉刚等,于12月创办一个刊物——《新潮》(英文名为 The Renaissange,文艺复兴),宗旨是批评精神、科学主义和革新文词。《新潮》与《新青年》有姊妹刊之称。 

学者余英时探讨了胡适在这一期的出现和思想背景,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他写道: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1917年1月号的《新青年》上,同年9月他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是在1919年2月出版的,5月初便印行了第二版。同时,他的朋友陈独秀等在1918年12月创办了《每周评论》,他的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也在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这两个白话刊物自然是《新青年》的最有力的盟友,以胡适为主将的‘新文化运动’便从此全面展开了。 

胡适以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回国不到两年便一跃而成为新学术、新思想的领导人物,这样‘暴得大名’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梁启超之外,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孙中山对北京大学的期许,两年后成为现实。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上街游行,五四运动爆发。 

 五 、话语霸权学术失衡

白璧德认为,相对于人道主义而言,人文主义者感兴趣的是个体的完美,而非使人类全体都提高这类空想;虽然人文主义者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同情,但他坚持同情须用判断加以训练和调节;真正的的人文主义者,在同情与选择两者间保持着一种恰当平衡。 

在1919年 “五四” 运动前后时期,以胡适为主的“新文化派”和以梅光迪为主的“学衡派”,均在为古老中国寻找新的转机,希望中国文化复兴。但是,他们在接受和选择欧美文化时的不同认识,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在抗衡中,“学衡派” 一路败北。 

在明星教授胡适等的带领下,《新青年》走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在哈佛大学,梅光迪对新文学运动深感愤怒,找到哈佛同学吴宓(1892-1978)。 

当时情形,吴宓在《吴宓自编年谱,1894年至1925年》中回忆:“彼(梅光迪)原为胡适之同学好友,迨胡适创其新文学、白话文之说,又作新诗,梅君即公开步步反对,驳斥胡适无遗。今胡适在国内,与陈独秀联合,提倡并推进所谓新文化运动,声势煊赫,不可一世。梅君正招兵买马,到处搜救人才,联合同志,擬回国对胡适作一全盘之大战…… 此后一年多,宓多与梅君倾谈,敬佩至深。”                             

梅光迪1919年7月回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1921年,在南京东南大学,梅光迪、胡先驌、柳诒徵、吴宓等,加入论战,组成 “学衡派”,其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吴宓住所创立,吴宓被推举为 “集稿人”。 

梅光迪表示,《学衡》“立足点是儒家学说”,与新文化激进派 “打孔家店” 公开对立。学衡派领导人强调道德和文学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一种表达方式和生方式。 

吴宓认为,政治实业等皆须有“宗教精神充盈其中”。他批评新文化运动导致了 “一国之人,皆醉心于大同之幻梦,不更为保国保种之种。沉溺于淫污小说,弃德慧智术于不顾。又国粹丧失,则异世之后,不能还复。文字破灭,则全国之人,不能喻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针对批评意见,胡适表示,文学革命早已胜利,且已牢牢占据中国新文化的统治地位,几个留学生反对,已毫无力量了。 

1933年7月,学衡派美国导师白璧德在美国逝世,《学衡》也在这一个月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学衡》杂志共出79期。 

0
0
关键字:杜威 访华 实用主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