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识分子 作者: 王丹红 已有0人评论 2019/12/3 22:35:53 加入收藏
一 、1919年杜威的京华烟云
约翰·杜威(1859-1952)
1915年左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胡适(第一排左二 陶行知第一排右一)
此种新文化运动(指五四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一二觉悟者(即《新青年》与《新潮》)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即 “五四” 运动)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
——孙中山 1919年12月《孙中山全集》(五)
查阅历史资料,我努力梳理杜威访华的来龙去脉,一个原本的学术访问,怎么成为影响中国学界百年的一场运动?
杜威在中国两年的讲学,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意外;他在中国受到众星捧月般追捧、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旋风般的影响,更是出乎他的想象。天时、地利、人和,他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杜威访华,是应自己的学生、北京大学胡适教授的邀请;杜威抵达上海后三天,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他见证并参与到这一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在上海,由胡适和蒋梦麟的引荐,孙中山到杜威住所拜访;在北京大学授予杜威荣誉博士学位典礼上,蔡元培称杜威为“西方的孔子”。
彼时,杜威的著名中国学生还包括:南京高等师范学学校校长郭秉文、教务长陶行知,江苏省教育会理事蒋梦麟等,他们均参与了杜威的访华事务。
杜威夫妇1919年2月9日抵达日本,2月25日至3月21日,在东京帝国大学作了八场演讲,他们计划在这场演讲系列结束后,到中国观光几周。3月13日下午,在东京寓所,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郭秉文和友人陶孟和的登门拜访,戏剧性地改变他的行程。
原来,获知导师在日本讲学,陶行知和胡适商量,邀请杜威到中国访问一年,并由“我们南北统一起来打个公司合办”,并请即将取道日本赴欧洲的郭秉文和陶孟和,将邀请信送至杜威。但杜威当时只同意于5月到中国,在广东、南京和北京三地演讲,并将此行视为观赏风景,9月他将回到哥伦比亚大学授课。
杜威3月15日致胡适信,表达了对访学中国一年的不确定心态。胡适将杜威的回信译为中文,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信中写道:
“我每日总想写信把我们想到中国来游玩的事告诉你,所以接到你信格外高兴。我们的行程还不曾十分确定,大约五月中旬到上海,在中国可稍住几时,到七月或天太热的时候,我们仍旧回到日本乡间住几个星期,然后回美国。”
“郭秉文博士同陶履恭前天来看我,他们问我是否在中国住一年、作讲演的事。这个意思很动听,只要能够两边大学的方面商量妥贴了,我也愿意做。”
陶行知立即行动,他告诉胡适:“杜威先生对华接洽事宜,应由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南京高等师范三个机关各举代表一人担任。敝校昨日已推定兄北担任此事。请老兄和蔡子民、蒋梦麟、沈信卿三先生磋商,并请赐教。”
北京大学校被动员起来了。1919年4月7日,蔡元培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电报:阁下若同意,杜威将在北京讲学一年,请回电。”
杜威仍有犹豫,他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东京的朋友私下提醒我们,明年在中国,对薪水一事要格外小心,因为他们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但也很能赖得一干二净。这使得我每隔一天就想取消这件事情。”
1919年4月30日中午,杜威夫妇从日本乘船抵达上海,胡适、蒋梦麟和陶行知在码头迎接,那时,他们的计划仍然是在中国旅游并演讲六个星期。然而,谁也无法预料,三天后,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五四运动” 掀起的狂风巨浪,伴随胡适在北京大学讲堂上的积极宣讲、《新青年》等媒体的大力传播,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青云直上,风靡中国。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