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思想网 作者: 杨东平 已有0人评论 2019/3/4 13:33:42 加入收藏
其实,“宽松教育”导致学力下降的事实是并不真实的。因为1998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到2002年才正式实施,参加PISA 2003和PISA 2006测试的学生只是在小学段接受过1年或4年的“宽松教育”。PISA2009测试日本成绩回升,被视为“去宽松教育”的成效;然而,正是参加2009年测试的15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了完整的“宽松教育”(约为1994 年出生,2001年上小学,2007年上初中),可见舆论与事实之间的差距之大。
图2 日本中小学课时变化
“宽松教育”在日本是个已经过时、不被关注的话题,只是在中国被重新“爆炒”。因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什么?对此,日本学者也曾多有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宽松教育”是社会经济逻辑的产物,而非教育自身的选择。
宽松教育的提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转型,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日本制造业外移,经济界认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将工业化时期培养规范性人才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具有生存能力、思考力、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改变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
1978年文部科学省提出“精选教育内容,旨在实现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的目标”。由于“宽松教育”政策的制定首先并非出自对儿童的考虑,而是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决策,这一动机和价值观本身就有问题。
反过来,社会对“宽松教育”的担忧、对“宽松一代”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社会情绪的表达,而非来自教育自身的评价。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全社会弥漫着不安情绪,“宽松教育”于是成为“替罪羊”。因而,日本学者建议不要在国家经济波动时实行教育改革。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儿童学力下降,而需要关注教育背后社会的巨大变化,关注日本社会与新世界整体上的不适应。诸如对“宽松一代”的低评价,他们在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上不像老派日本人那样守规矩,懂礼貌和勤奋,比较崇尚自由和个性化,加之“少子化”和“低欲望社会”的现实,社会如何面对和适应,是超越教育的重大挑战。
不应过于看重PISA这种一次性的纸笔测试。
导致2003、2006年日本PISA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参测国家和地区增加,同属“第一梯队”的台湾、韩国、香港等地参与,日本的名次相对下降。而真正完整接受宽松教育的“宽松一代”参加的2009年测试,成绩却大幅回升,可见一次性纸笔测试作为教育评价的确定性是可以质疑的。
在PISA测试之外,2011年日本参加了OECD组织的国际成人力调查(PIAAC),进行读解力、数学思考力、活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能力三项测试。在包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芬兰在内的24 个国家或地区中,16~24岁年龄层的日本人,读解力平均分为299分,位居第1;数学思考力平均分为283分,位居第3,可见学力下降之说是经不起检验的。
最近一次PISA2015测试中,日本的表现继续亮眼,新加坡名列第一,日本第二;而中国队成绩大幅下滑,总体排名第10,其中数学第6,科学第10、阅读第27。因为这一届的中国联队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地组成,尽管仍然是国内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但显然与单纯由上海队代表不同。
如果国内参测的省份更多,相信成绩下滑会更为显著。对此也不必过度反应;但在PISA2015测试中呈现的其它问题尤其是教育公平问题,却是应当高度重视的。
关注教育政策的综合影响,尤其是教育公平。
与国内自媒体认为日本“宽松教育”大方向错了,正在重新走向“应试教育”不同;日本学者认为日本教育培养生存力、创造力、深度学习等理念与价值观并没有变化。需要反思的是“宽松教育”改革中政策目标和手段不相符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非靠简单减少机械学习内容就可以实现,还需要配套的课程与教学方法,这方面显然没有跟上。
更为重要的反思,是“宽松教育”本应为学生、教师、家长“松绑”,但实际并不宽松。由于社会的竞争态势依旧存在,有升学压力的学生将战场从公立学校转向私立学校和校外补习机构,从而扩大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差距。因为“宽松教育”的改革对私立学校没有什么约束力,很多私立学校依旧坚持一周六日的制度。同时,由于参加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扩大了学力的阶层差距。这一问题在中国也存在,而且情况尤为严重。
三、归根结底,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对同一件事情,出现完全不同的批评和评价,既是由于资讯的不准确和真相的缺失,也来自不同的教育价值观。重要的是,首先需要建立改革共识、理想共识,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回答应试教育究竟是否“政治正确”? 减负真的是减错了吗,是害了孩子、误了国家吗?
应试教育损害教育公平
对应试教育最强有力的辩护,是视它为保障教育公平、寒门子弟上升的不二法门,是一种虽不完美、但“最不坏”的制度。但是,这是需要证明和检验的。PISA2015对各国教育公平的评价,提供了权威的实证数据。
在PISA看来,教育公平不仅意味着教育资源、机会的平等,更要进一步地,要评价教育在多大程度可以减少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从而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的孩子能够获得同等的成长。PISA2015测试报告中,有3个关于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
1、第一是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指数
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和学习动力,看各阶层孩子的差异,形成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指数,数值越大表示越不公平。这一指数世界平均值是12.9,中国大陆是18.5,美国是11.4,香港是4.9,澳门是1.7。
2、第二是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分数差
指的是由于学生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导致的分数差异。研究者把学生分为五个不同级别,计算每跨越一个等级,会对成绩产生多大的影响。世界平均值是38分,中国大陆为40,美国是33,香港是19,澳门是12。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