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思想网 作者: 杨东平 已有0人评论 2019/3/4 13:33:42 加入收藏
在英国小学从教的上海教师发现,他们并非每天布置作业,有时每周才做一次作业,而且学生似乎愿意交就交,没有交也没人催。参观过美国学校的老师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显得不紧不慢,教学设计也比较传统和单一,以讨论、交流、书写等环节为主,没有想象中的高效和新潮。
一位美国老师介绍,美国的小学、初中其实没有真正开始学习,真正有挑战性和竞争性学习从高中开始。美国基础教育的精华是每天下午课后围绕体育、艺术、社会实践而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英国顶尖的私立学校伊顿公学,下午时间学生全部在在运动场上。对体育的高度重视和推崇是覆盖欧美各类学校的,有研究视为是反智的“蓝领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改造,但它似乎是更为符合儿童天性、因而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行为。
有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升学和就业竞争激烈,因而难以实行“快乐教育”,只有小国寡民、高福利的北欧国家才能做到。其实,北欧五国总人口达2200多万,人口也不太少了。8300万人口的德国,中小学实行半天上课,下午组织学生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踢球、看电影,或者到野外散步。
可见,这种自由宽松的教育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基本现实,既非小国寡民才能够享受,也不是阶级分层的骗局。
它背后,是从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启动的一场整体的教育转型,从而告别19世纪形成的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科中心的教育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从国家主义到儿童中心,以人为本;从升学教育到培养公民;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到生活教育;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课堂教学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近年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刺激,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机器人的挑战,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改革正在加速,都是在继续解构课堂中心、考试和分数至上的传统模式。
东亚国家与中国相似,具有重视考试和分数、望子成龙的儒教文化传统;但是,对东亚国家教育的认知也需要“拨乱反正”。
今非昔比,这一陈旧传统正在巨变之中。PISA2009测试的数据显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竞争强度均已大幅低于上海。上海学生每周作业时间平均为13.8小时,OECD国家为平均5小时多,芬兰最低为3小时多、日本4小时多。同为PISA第一梯队,韩国、芬兰学生的作业时间是上海的1/4,日本学生的作业时间是上海的1/3!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上海学生每周校外学习时间平均为17小时左右,远远高于OECD的平均值7.8小时。
韩国的教育改革是个典型。多年来,韩国教育的哲学观和价值观是“发展教育”,就是培养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杰出人才,国家和社会对拥有优秀学历的学校、学生优先分配资源,学生、父母、老师和地方团体都投入到学历竞争和成绩竞争中。
它在推进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收获教育异化的苦果。单纯成绩和学历的竞争让学校变得嫉妒、仇视和攻击;考试成绩竞争,破坏了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炽烈的课外培训,给国民造成极大经济负担。据韩国SBS新闻报道,在OECD成员国中韩国学生的幸福感最低,学习压力最大,自杀率也是最高的。这样的教育会被看成失败的教育。
进入2000年,以创新和人性的创意为目标的人性教育政策成为韩国的主流观点,从而脱出“发展教育”的窠臼,它被定名为“幸福教育”。
实施“幸福教育”的抓手是“自由学期”制度,即在初一、初二学年选择一个学期,取消期中和期末考试,实施灵活弹性的教育课程,开展讨论、实习等学生参与型的教学以及多样化的体验活动,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帮助学生探索未来的职业前途。至2016年,韩国的3204所初中已经全部实施自由学期制,学生的幸福感明显提升。
台湾的小学已经相当生动活泼,完全没有“小升初”的问题和压力,实行半天学习,一、二年级下午全部放假,三、四年级下午放假三天,五、六年级下午放假一天。2014年起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不再采用在校成绩,也没有基本水平测试,75%的学生实行免试入学,25%为特色招生。取消了中考后,初中阶段的教育气氛也在明显改变。
历来重视考试竞争的新加坡也在改弦易辙,视创新为持续发展和迈向成功的关键。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将逐步取消中小学部分年级的考试。中一学生取消年中考试,分阶段让小三、小五和中三的学生也免除年中考试。为减少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学生成绩册不再显示班级和年级名次、同届学生的最高分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自由活动时间,有些学校划出特定的一天,有些选择延长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
二、日本的“宽松教育”告诉我们什么?
亚洲国家中,日本“宽松教育”的变革成为关注的热点。对其历史和事实的深入揭示,比我们在媒体信息中看到的要深刻得多。国内关于“宽松教育”比较权威的研究,是华东师大吴伟、赵健的《日本“宽松教育”:历史脉络与理性审视》(比较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以及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8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日本驻华使馆参赞、日本学校的校长、在华留学生等提供了第一手的资讯。
“宽松教育”的提出,是日本针对六七十年代基础教育的“畸形化”(被喻为“考试地狱”),对严重的“填鸭式教育”弊端的矫正和反拨。
就教育价值而言,传统的“填鸭式”重视的是基础性、系统性知识的学习;1978年提出的新的目标,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以及体验式学习,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创造新事物的人才。“宽松教育”通过缩减学习时间和教材内容,以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留出空间。1980年后数次修改教学计划,以1998年修改、2002正式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下调幅度最大:实行“一周5日制”,并将学习内容减少了约3成,上课时间减少了约1成。对“宽松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次修订中减少的教学内容过多,引致社会舆论对学力下降的担忧。
图1 日本两种不同教育的价值观和特征
这一担忧因为2003年和2006年日本两次PISA测试的成绩下降,形成所谓的“PISA震惊”而坐实,导致“去宽松教育”的政策调整。2008年新一轮《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小学增加了278个课时,初中增加了105个课时;其余内容包括加强理科教育、数学教育,充实国语和外语等语言活动,削减综合性学习时间,废止初中的选修科目等。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